《诗经》教案【精选3篇】

时间:2019-08-02 06:23: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诗经》教案 篇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周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诗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授《诗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在教学《诗经》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在教学《诗经》时,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另外,教学《诗经》还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诗经》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欣赏《诗经》的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教学《诗经》时,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活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欣赏《诗经》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诗经》教案 篇二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人生感悟和情感表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一份生动有趣的《诗经》教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经》,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任务。

首先,在设计《诗经》教案时,要注重情境营造。可以通过展示古代生活场景、播放古风音乐、制作古代服饰等方式,营造出古代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经》中诗歌的生动和鲜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在设计《诗经》教案时,要注重多媒体辅助。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在设计《诗经》教案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可以设置小组合作、课堂表演、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诗经》中的诗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总之,在设计《诗经》教案时,要注重情境营造、多媒体辅助和学生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欣赏《诗经》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启发和感悟。

《诗经》教案 篇三

《诗经》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

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

《诗经》教案【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