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标题:利用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加法与减法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
2. 准备好数字卡片、计数棒等教具;
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加法:教师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并通过数字卡片等教具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
3. 学习减法:同样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
4.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引入故事情节,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情境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标题:利用游戏巩固学生对倍数和约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倍数和约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游戏形式巩固学生对倍数和约数的认识;
2. 帮助学生掌握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和性质;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 准备好与倍数和约数相关的游戏材料;
2.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学生能够安静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学生对倍数和约数的基本认识;
3. 游戏1:设计一个与倍数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倍数的理解;
4. 游戏2:设计一个与约数相关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约数的性质和应用;
5. 总结: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倍数和约数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p2~p5
教学目标:
1、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具、学具准备:开学图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小朋友,你们喜欢数学吗?为什么呀?(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说得都很对!数学知识非常有用,科学家为什么能把火箭、卫星送上天空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数学,我们要好好学习,学好数学,掌握本领,长大了更好地建设祖国。
从今天起同学们可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努力,看谁把数学学得最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1)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2)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3)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如:能用“1”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2”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3个同学在踢球;有4朵葵花;宣传栏上有5个大字;花坛里有6朵花;天空有7只鸟;楼边有8棵树;校园里有9个学生;10个人等)。然後让同桌再互相说。
2.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
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关于方位的认识:
提问学生,某某前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后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左边一行有几位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位同学?
告诉你的同桌,你的左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前面一列有多少的同学?后面一列有多少个同学?
(2)动脑动手:
1.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2、练习2第一、二题
三、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5个圆形、5个三角形、5个正方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P9-P10;练习一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毛线11组,纸条11组;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学生文具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在桌面上,同桌两个一起看一看这些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2、比较长短:
(1)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你通过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2)总结方法:一般要把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来比较这两张纸条的长短?(贴在黑板上,板书:长、短)
(4)谁能比较两条毛线的长短?(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长短的活动,同桌2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比你们的学具、胳膊、手等等。
(6)抽样演示
(7)练习5、6
3、比较高矮:
(1)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可以说这支铅笔长些、那只铅笔短些;如果我们比较两名同学的身高,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高矮”)(板书:高矮)
(2)(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3)(请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谁比较高,谁比较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两个谁比较高?(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人小组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6)练习一7、8、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长短、比较高矮的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种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多动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