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4-05-05 02:21: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标题:探索未来世界——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

教学目标:

1. 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在科幻文学领域的重要性;

2. 理解阿西莫夫作品中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和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

1. 阿西莫夫简介:生平、主要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2. 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等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3. 科学概念探讨:机器人伦理、时间旅行、宇宙定律等主题的讨论;

4. 阅读与分析:选取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或章节进行阅读和讨论。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阿西莫夫的作品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作品风格和主题;

3. 分组讨论:根据不同主题或作品章节,分组讨论相关科学概念和哲学思想;

4.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选定的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科学概念;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思考阿西莫夫的作品对未来世界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评估:

1. 小组讨论成果: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2. 阅读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阅读分析报告,评价其对阿西莫夫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拓展延伸:

1. 组织科幻文学读书会,邀请学生共同探讨阿西莫夫及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

2. 设计科幻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自己的科幻小说或短篇故事,展示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培养对科学概念和未来世界的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文学兴趣。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设计 篇二

教案标题:智慧机器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

教学目标:

1. 了解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作品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探讨机器人伦理及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教学内容:

1. 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简介:《我,机器人》、《机器人的黎明》等作品概述;

2. 机器人三定律:探讨机器人行为准则的道德和伦理意义;

3. 机器人与人类关系:分析阿西莫夫作品中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和冲突;

4. 人工智能伦理:讨论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可能的风险。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讨论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作品及其中的机器人三定律;

3. 分组讨论:就机器人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和道德问题;

4. 观影分析:放映相关科幻电影或纪录片,让学生观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堂讨论和观影分析的结论,思考未来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挑战和可能解决方案。

教学评估:

1.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清晰度;

2. 观影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观影分析报告,评价其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

1. 设计机器人伦理辩论赛,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就机器人伦理问题展开辩论;

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伦理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思考机器人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批判性思维和伦理意识。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设计 篇三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A)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

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

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馆叩: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

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恃Ъ颐瞧毡槿衔???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

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

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

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

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

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

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

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赡蛛”,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

蛙”和“赡殊”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

属同一个家族。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

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3)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

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

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净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

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

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五、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这表明每一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

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是作者在《恐龙无处不有》开

头提出的观点。

六、知识迁移

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比如“小草”、“玫瑰”……)为题,训练多角度立意。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肖建红)

教学设计()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两课时。

两篇课文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

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读时注意下列字的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