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最新3篇】

时间:2016-04-03 08:10: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哀江南》教案 篇一

在教学《哀江南》这篇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古文。

一、课前准备

1. 复习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标点等。

2. 了解《哀江南》的作者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江南的风景和氛围。

二、导入

1. 通过展示江南的风景图片或播放江南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述的场景。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江南为何被称为‘江南好风景’?”

三、阅读理解

1. 分段阅读《哀江南》,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和用词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互动

1.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疑惑。

2. 请学生用现代语言复述《哀江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要求学生就文中的主题、意境或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堂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哀江南》的部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的意思。

2.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江南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诗歌。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哀江南》,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哀江南》教案 篇二

《哀江南》是一篇描写江南风光的古文名篇,通过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

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江南的风景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场景。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江南为何被誉为‘江南好风光’?”

二、阅读理解

1. 分段阅读《哀江南》,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和用词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课堂互动

1.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疑惑。

2. 请学生用现代语言复述《哀江南》,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要求学生就文中的主题、意境或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哀江南》的部分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的意思。

2.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江南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或诗歌。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哀江南》,提高其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文学鉴赏情感。

《哀江南》教案 篇三

《哀江南》教案

《哀江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   2、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   3、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歇拍煞〕的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背诵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写成的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来传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后一出《余韵》,它是这出戏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1、以朗读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课文,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紧扣标题“哀江南”的“哀”字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剧家,字聘之,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在家乡石门山隐居读书,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此后仕途得志。居官期间,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迹,拜访明朝遗老,搜求明末掌故,为《桃花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写出了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名声鹊起。时人把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提,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借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写明朝兴亡的历史剧,也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本文选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写南明灭亡后,李香君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相聚于南京龙潭湖畔,而相识的老赞礼也路过此地,于是三人饮酒话旧,各唱了一套曲子以抒亡国之恨。本文《哀江南》是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四、分析情节结构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走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五、曲词欣赏 1、朗读 2、分析: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

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尾曲赏析。   (1)、 尾曲〔离亭宴带歇拍煞〕是全曲结尾,也是全剧的收束,是苏昆生总吊南京,在前几支基础上岸,直抒胸臆,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是画龙点睛之笔。请同学们找出点明全篇主旨的一句话。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亡国破家者的唯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残山梦”中最难解的便是故国情怀。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彻。   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历史趋势。苏昆生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性破败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必然性破败,又必然引发观众对历史悲剧的哲理思考。《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2)、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请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六、进一步领悟意蕴   1、 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进一步体味曲词所表达的优美意境,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师:江南在人们眼中是如此美好,以至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生花的妙笔,写出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问:为何苏昆生要“哀”江南呢?   明确:本文有一条线贯穿七支曲子,这就是苏昆生行走的路线:由郊外到城内,由明孝陵到秦淮旧院,一路走来,苏昆生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昔日的皇家尊严如今已荡然无存,曾经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如今一派萧条。历史的沧桑巨变,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使苏昆生的内心充满了悲痛。在这里,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深深的故国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2、品味曲词的意蕴。   师:今昔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景物的描写上,然而,透过这些写景的文字,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意蕴。这个意蕴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亡国之痛。   问:“痛”有很多种,你能体会这种“痛”吗?请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举出一些例子来。   明确:亡国之痛是一种切肤之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李煜的《虞美人》表达的就是痛失江山,往事不堪回首的亡国之痛。 七、欣赏语言特色 提问:《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骄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八、扩展迁移 将课文与刘禹锡的《乌衣巷》进行比较,体会二者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
《哀江南》教案【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