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到“学案”(推荐3篇)

时间:2018-09-06 02:44: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从“教案”到“学案” 篇一

近年来,教育界不断强调教师要注重制定好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然而,仅仅有完善的教案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从“教案”向“学案”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传统的“教案”主要由老师编写,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老师会提前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学案”则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阅读资料、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通过学案的制定,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实现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呢?首先,老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最后,家长也应该积极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从“教案”到“学案” 篇二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需要逐渐实现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家长也应该积极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家长可以陪伴学生一起学习,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总的来说,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从“教案”到“学案” 篇三

从“教案”到“学案”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更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预先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

生如何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预先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称之为“学案”。一般是每学期初将整个学期的“学案”编制完成,每课时独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学案”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也可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在课前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在编制“学案”时,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知识结构、基本线索 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体现老师主导作用。 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 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要素;三是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要素。将这些要素以提问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自学同时完成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三、运用能力训练 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科相关信息,如学科及教学、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四、学生探索及反馈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 完成了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师生之间已经有沟通的共同基础。再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利用一部分时间,采用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观点的掌握情况。接着用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辩论,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一些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作课后继续讨论,也可以此为启发点,指导学生课余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我几年来的改革尝试,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受到信息量来源的局限;在学生自学时间安排、能力训练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从“教案”到“学案”(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