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9-01-01 02:26: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石钟山记-教案 篇一

石钟山是一座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著名山峰,以其奇特的石钟而闻名于世。石钟山景区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悠久,是许多文人墨客的题材之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石钟山的魅力,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和历史背景。

2.欣赏石钟山的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学作品。

3.学习石钟山的传说故事和相关文化知识。

4.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地质特征。

2.展示石钟山的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学作品,如诗歌、绘画等。

3.讲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如“石钟仙子”的传说。

4.介绍石钟山的文化价值,如石钟山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资料介绍石钟山的基本情况。

2.组织学生欣赏石钟山的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感受石钟山的魅力。

3.讲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钟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对石钟山的兴趣和反应。

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理解和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石钟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相信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石钟山的魅力,培养对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篇二

石钟山是中国湖南省著名的山峰之一,以其奇特的石钟而闻名于世。石钟山景区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石钟山的魅力,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地质特征和历史背景。

2.欣赏石钟山的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学作品。

3.学习石钟山的传说故事和相关文化知识。

4.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介绍石钟山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地质特征。

2.展示石钟山的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学作品,如诗歌、绘画等。

3.讲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如“石钟仙子”的传说。

4.介绍石钟山的文化价值,如石钟山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资料介绍石钟山的基本情况。

2.组织学生欣赏石钟山的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感受石钟山的魅力。

3.讲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钟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对石钟山的兴趣和反应。

2.听取学生对石钟山的理解和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石钟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相信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石钟山的魅力,培养对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篇三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2、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教学课型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二、关于“石钟山”

关于石钟山的资料: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三、课文听读、美读 正音

1.噌吰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噌吰”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磬,qì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制成。)

3.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ó,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为pō)

5.穴罅:wuéxià(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当,dā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ài,这里是大概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á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四、探究主旨,深入理解文意

说明:

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

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

(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课文整体把握(归纳各节要点)

结构小结: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第1段大意:

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作者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第2段大意:

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

第3段大意:

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第2课时

教学重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