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规律;
3. 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时区的产生。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
2. 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规律;
3. 时区的形成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规律;
2. 理解时区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
2.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规律;
3. 展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的动画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4. 讲解时区的形成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时区的概念和分布;
5.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时区的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时区的形成和意义。同时,通过实际观察和练习,学生能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规律;
3. 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规律;
3.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规律,让学生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4. 展示季节变化的动画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5. 讲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6.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实际观察和练习,学生能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 篇三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与时间》教案精选
一、内容与说明
1、内容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教师继续设问“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地球上会出现哪些景象呢?”展示一份报道“2006年7月10日的凌晨2点多,很多中国铁杆球迷还围坐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世界杯决赛的战况。”让学生判断这份报道出现在哪个国家的'媒体上?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
电筒进行演示。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6.教师引入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丢一天”,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麦哲伦的船队1519年9月从西班牙出发,历经三年又回到了西班牙。航海日志上为9月6日,西班牙当地日期却为9月7日。这一天“丢”在了哪里?为什么会丢?
有一位双胞胎孕妇从上海坐船前往旧金山,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孩,越过日界线后生下了一个男孩。若干年后,两个孩子长大后了,他们也学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后,男孩说他应该是哥哥。你们认为他这么说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