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优质3篇)

时间:2018-04-02 02:45: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篇一

在教授《孟子》这部经典著作时,教师可以选择从第二章入手,通过讲解“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这个教案示例中,我将分享一些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我会通过引入一段视频或动画来引入“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就“性善”和“性恶”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通过对话交流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

接着,我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思考“性善”和“性恶”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模拟一个道德困境的情境,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后果,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性善”和“性恶”理论的现实意义。

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或资料,了解不同学者对“性善”和“性恶”观点的解读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多角度的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对人性本质和道德价值的深刻认识,激发其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追求。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和活动,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中关于“性善”和“性恶”的论述,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篇二

在教授《孟子》这部经典著作时,第二章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人性本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教学实践和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首先,我会通过讲解“性善”和“性恶”的概念和论证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和道德观念的建构,让他们从逻辑和论证的角度来理解“性善”和“性恶”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原文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孟子思想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接着,我会设计一些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让学生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整理和表达“性善”和“性恶”这两种观点的内涵和争议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逻辑关系。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让他们就“性善”和“性恶”这两种观点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通过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教学实践和教案设计,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孟子》中“性善”和“性恶”的论述,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启发智慧,提升修养,成为有道德情操和理性思维的现代人才。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篇三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

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