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11-06-09 09:14: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篇一

浮力是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在液体中的物体浸没和浮出过程中。对于初中物理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浮力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浮力的定义和公式: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即F=ρVg,其中F表示浮力的大小,ρ表示液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通过这个公式,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将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浸没和浮出过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浮力的作用,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浸没和浮出规律。我会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重力的平衡状态,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而重的物体会沉入水中。

最后,我将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应用。例如,为什么船只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气球可以漂浮在空气中?这些案例将帮助学生将浮力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他们对浮力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相信学生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为他们在学习物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打下坚实的基础。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篇二

浮力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液体中物体的浮沉规律,还与实际生活中许多现象密切相关。在本节课中,我将通过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这个抽象而又具体的物理概念。然后,我将向学生解释浮力的定义和公式,让他们清楚地了解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情况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能够亲自感受到浮力的作用,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最后,我将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潜水员需要穿着救生衣?为什么氢气球可以漂浮在空中?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将浮力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相信学生们将能够对浮力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篇三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浮力》说课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属重点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

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 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下沉、悬浮,上浮和漂浮。为提高课堂效率,我将已经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在学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用电脑渐进地展现出来(如表1所示),并以动画形式将用实验难以缓慢展现的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来引入:乒乓球在水中会上浮,这个现象大家都很熟悉,但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中,这个塞在瓶口的乒乓球为什么不会上浮?这里又制造了本节课的一个兴奋点,使学 生有了一种急切需要解惑的心情。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并设计了一个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压力方向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加强了直观性。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图2器材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为理解阿基米 德原理作好了准备。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重点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软件,用图示方式将实验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来(如图3 ~ 图7所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布置作业: 课本 P142 3、4、5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浮力说课教案 -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