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词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词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⑴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
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⑶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⑴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
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早读或课外)
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早读或课外)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三、知识积累(12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
揾()英雄泪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
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
⑸草草:
⑹北顾:
⑺可堪:
⑻风流:
四、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1-2题。(8分钟)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答:
2.辛弃疾这两首词的在主旨和风格上有哪些异同点?
答:
五、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发《辛弃疾词两首》纸质学案。
二、作者简介(内容参见幻灯片2-3)(3分钟)
三、指名朗读、齐声朗读、MP3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早读或课外)
四、精讲并点拨“知识积累”1-3题、“整体感知”1-2题(答案见幻灯片4-8)(10分钟)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齐声朗读、自由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二、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18分钟)
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答:
3.试以《水龙吟》这首词为例,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刚健雄放这一独特风格的体会。
答:
4.《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答:
5.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6.“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答:
三、小组讨论(3分钟)
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5分钟)
五、自我创新展示(质疑问难)
①题目(要求就课文提问):
②答案(字数在50-100个之间):
教案(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2分钟)
二、指导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8-91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2-24,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问题探究”1-6题。(18分钟)
三、点拨精讲“问题探究”1-6题(10分钟)(答案见幻灯片9-14)
练案(自主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鸿hóng水龙吟yín遥岑远目cén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倩何人qiàn鲈鱼堪脍guì季鹰归未wèi
C.元嘉jiā永遇乐lè舞榭歌台xiè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g佛狸祠cí神鸦社鼓gǔ尚能饭否fǒu
2.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3.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天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4.具体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写法。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答:
6.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答案见幻灯片15-16)
《词两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
一、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词两首》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我国古代的两首名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忆江南》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以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结尾,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渔歌子》前两句写自然美景,后两句写景中之人,而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会写“谙”、“塞”2个生字;理解多音字“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词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讨论词和诗的区别。
(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唱,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而诗的字数是非常整齐的,如五言诗就是句句都只有5个字,七言诗句句只有7个字。诗格律严谨,既要求对仗,又要求押韵。(稍作说明,不必过细,让学生有大体的印象即可)
4、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
5、简介作者。(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
2、学习生字。
生字卡片出示“谙”。
谙:左右结构,应读“ān”,不要误读成“yīn”。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
4、理解字词含义,逐步感悟各句的意思。
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蓝:草名,兰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染料。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词句的意思。
(1)、播放多媒体课件:江南美景。
(2)、结合刚才看到的美景,在小组内讨论每一句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互相补充,交流。
(4)、教师小结。
词句大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火一样,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兰草一样碧绿、清澈。怎么能不回忆起江南呢?
6、思考:读了全词,说说江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江南好,江南如诗如画,江南人杰地灵,江南如人间仙境……)
三、细读,理解词意
默读全词,边读边思考: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
3、作者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色彩)
四、精读、品悟感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好吗?
(2)、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
2、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赞叹)
小结:是啊!诗人也和你们一样不住地赞叹“江南好!”以至于人在离开江南十几年后还念念不忘美丽的江南!时时怀念美丽的江南!
3、课件出示
能不忆江南?
应该回忆江南。
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4、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词。
自由练读——小组读——表演读——男女赛读
(听课件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用江上的朝阳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六作业设计
1、 辨一辨,再组词。
塞( ) 蓝( ) 谙( )
寒( ) 篮( ) 音( )
2、 填空。
《忆江南》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深化理解
1、指名背诵《忆江南》,师生评议。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代 张志和)
3、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引入意境。
①、板书课题:《渔歌子》读题。你从课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相知道什么?
②、简介作者。
张志和: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今浙江金华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词,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流利;学生试读。
2、学习生字“塞”,上下结构,是一个多音字。要“西塞山”中读“sài”,在“塞子、瓶塞”中读“sāi”
3、生默读词,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按照学习前一首词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4、师归纳。
西塞山:山的名字,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
箬笠:竹篾、竹叶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的雨衣。
不须归:不必回去。
词句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长得正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人不想回家。
三、细读,感悟词意
1、读时感悟词意,边读边想象词的画面。
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白鹭、桃花、流水、镢鱼、微风)
3、引导学生想象:这一幅生动自然的春天景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幅春的画面吗?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4、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不须归”的?
(多方理解,如:可以理解为“不必回家”,“斜风细雨”是那么柔和,不会影响户外活动;这儿的景色使渔夫陶醉了,也许他并不在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
在理解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得使大家“不须归”,从而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算得的乐趣。
[板书设计]
21词两首
渔歌子
大自然美
白 鹭 飞
桃花流水
斜风细雨
[作业设计]
一、背诵《渔歌子》
二、读下列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依次为的意思。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渔歌子》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宋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教学重点:
词眼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完成《凤栖梧》自学提纲
指导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作家作品,理解诗意。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4、整体把握诗歌主旨。
完成自学目标
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柳永,你能想到他的哪些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的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宋词中蕴涵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伎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而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慢词。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五、题解。
《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系怀人之作。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重点字词解释。
(1)危楼:高楼。
(2)黯黯:迷蒙不明。
(3)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4)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5)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6)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六、讲解。
1、词中哪些字、词(意象)或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刻骨的相思和哀愁的感情?
“伫倚危楼”“草色”“残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品味意象。
草色残照——愁、离情别恨;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月——思亲、思故、思乡;
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凭阑登高——凭吊怀古、思乡怀人;
松兰梅竹——坚贞高洁的品格;
杨柳——惜别;
杜鹃——沦落失意、哀怨凄悲;
猿啼——羁旅苦况。
3、作者为了抒发春愁之情,他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黄昏春望图。
4、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
伫倚危楼——极目远眺。
5、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春愁、凄美、伤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6、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的痛苦?结果如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
7、“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作者后悔了吗?词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考探究一:柳句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与原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
思考探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结合现实,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例:对理想、学业、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七、布置作业。
欣赏、品味、探究:以“我欣赏(喜欢)……因为……”为格式赏析。
如:我欣赏“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因为“伫倚”意象已为全词定下思念之调,加之写“春愁”从天边长过来,表达脱俗又显得韵味无穷,为全词埋下绵绵愁思之笔。
《词两首》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忆江南》,熟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首《忆江南》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
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
《忆江南》旧曾谙:过去曾经熟悉。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绿如蓝:碧绿如蓝草。蓝: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风景是多么美好。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澈明净碧如蓝草。怎不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怀?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写出了一幅什么景象?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渔歌子》,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2、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渔歌子》
3、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张志和(730~846)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人。曾在朝廷做过官,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常在太湖附近流浪。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西塞(sài)鳜鱼(guì) 箬笠(ruòlì) 蓑衣(suō)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
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
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练习。
后记:有几个字很难写,得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
《词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情感。
3、鉴赏词的关键词语,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知人论世和意象、意境的鉴赏方法。
2、抓关键词语,体会词作情感。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醉花阴》
一、导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板书)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1、4,教师补充2、3。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2、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3、《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4、字词释义
永昼:漫长的白天。
玉枕:枕的美称。
东篱:种植菊花的园圃。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文中指菊花的香气。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黄花:菊花。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1)、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答:愁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集体朗读。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上阕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阕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词人的情感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营造的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2、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3、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明确: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七、课后练习:完成本课《三维设计》的4、5、6题。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导语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
字词释义:
乍暖还寒: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寒冷起来。
降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
有谁堪摘: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得黑:如何能熬到天黑。
次第:光景,情形。
了得:包含得尽。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齐读。
1、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愁。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清冷孤寂之景,表达了作者孤独的情感;
下阕主要描写了白昼盼天黑时的残花梧桐细雨的深秋景致,表达了作者无穷无尽的悲愁。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呢?
明确:
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思有关
(二)知人论世,品读情感:
2、《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教师补充: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三)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表现词人内心的愁苦,但各有侧重,您认为三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句从神态入笔,写内心之空虚;第二句从环境上着笔,写环境之冷清;第三句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教师补充分析: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们为她赋得一首诗或词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
独领风骚万古流。
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七、课后练习:
完成本课《三维设计》和《学案》全部习题。
《词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品析诗词的语言,读懂诗词饱含的深情。
三、学习领会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学习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正确地看待人生得失。
重难点、关键点:
一、体味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多媒体助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感知:
1、范读课文(多媒体视频录音)
2、教师示范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3、学生细细品味,自由阅读。
三、根据作者身世、境遇,揣摩词的意境
学生交流、汇报作者有关情况,教师补充,帮助学生知人论世,进入作品情境。
四、赏析景物,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描绘之景,探究词人描绘什么景色,以及写景的目的。
2、景物与人的关系。探究写古人古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学习《定风波》
学生依照上面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学生依据节奏,自主阅读
2、根据阅读提示,领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3、总结该词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按生活、学习两方面总结。
七、作业:
1、根据生活经历或所见之景写一篇短文。
2、课外将本文与其他“怀古”类诗词比较阅读。
《词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追求世界和平友爱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追求世界和平友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味歌词的节奏美、情韵美。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1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让世界充满爱》;
第2课时:学习课文《手拉手》,总结全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一、引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过伤心难过、孤独寂寞的时候,这时的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是的,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人人都需要爱,都渴望爱。有这样一首歌词就写出了爱的真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吧。(板书:让世界充满爱)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播放歌曲。聆听着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
(温暖、感动、友爱、幸福等)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歌词的内容。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不错,看来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首歌,被它所感染、打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深入领会歌词的内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熟练。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把你感受到“温暖、感动、友爱、幸福”等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6、全班反馈。
三、深入学习,体会歌词的内涵。
1、自由朗读,交流学习:
(1)说说这首歌词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歌词中的“我”、“你”、“我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3)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读下面的诗句,体会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1)出示句子:
轻轻得捧起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告诉我不再孤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2)请同学朗读,谈自己的体会。
3、指导感情朗读。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1、总结全文:同学们,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叫“关爱”。让我们打开心结,真诚相待,与人为善,放飞爱心,将爱播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让我们将爱的真谛都融入到我们的歌声中。
2、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人人都需要爱,都渴望爱。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歌词。(板书:手拉手)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播放歌曲。聆听着这首歌曲,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歌词的内容。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不错,看来同学们也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深入领会歌词的内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熟练。
3、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5、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6、全班反馈。
三、深入学习,体会歌词的内涵。
1、自由朗读,交流学习:
(1)说说这首歌词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歌词中的“我”、“你”、“我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3)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读下面的诗句,体会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1)出示句子:
推倒一切障碍,让理解的歌声永远飞扬。
(2)请同学朗读,谈自己的体会。
3、指导感情朗读。
四、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1、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在奥运赛场上,传递着一种和平、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传递着人类和谐。让我们将爱融入到我们的歌声中。
2、学唱《手拉手》。
《词两首》教学设计9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知道<<如梦令>>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注意标出句子停顿,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尽心。
误入:错误地闯入。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读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