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6篇)

时间:2019-01-01 06:28: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论语十二章》这一课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和智慧。孔子的言行举止、修养道德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都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通过教学《论语十二章》,我发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非常尊重和耐心的。在《论语》中,孔子常常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给予他们指导和启示。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其次,通过教学《论语十二章》,我对于修养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首先修身养德,做到身心和谐,然后才能治家治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道德修养的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才。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论语十二章》,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耐心教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论语十二章》这门课程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通过深入研读《论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首先,通过教学《论语十二章》,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修养,才能做到身心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道德修养的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才。

其次,通过教学《论语十二章》,我体会到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尊重和耐心的。孔子常常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给予他们指导和启示。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论语十二章》,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耐心教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三

  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四

  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会充满艰难与挑战,如何化解危机,需要智慧。而每一次危机的机智化解,其实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五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六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