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通用6篇】

时间:2016-02-08 03:27:4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对于《答谢中书书》这一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标准的教学方案。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个针对这部作品的教学设计标准版。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能够进行文学鉴赏和评价。此外,学生还应该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解读主题思想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在教学重点方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

接着,我们需要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分组阅读、课堂互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外阅读、小组研讨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确定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可以采用平时表现、课堂表现、作业考核、阅读报告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通过本文介绍的教学设计标准版,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答谢中书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希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篇二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一套符合教学标准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答谢中书书》这部文学作品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另一个针对这部作品的教学设计标准版。

首先,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应该能够感受作品的情感渲染,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进行批评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在教学重点方面,我们可以侧重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文学形式、意义内涵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想拓展。

接着,我们需要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分组讨论、小组研究、课外拓展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作文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确定教学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可以结合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文学作品创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造能力。

通过本文介绍的另一种教学设计标准版,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答谢中书书》,帮助他们从多个维度理解这部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希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篇三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 学生齐读课文。

  4、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 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 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

  六、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稍做点评;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篇五

  教材

  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2、字词正音(课件1)。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 与(yù)其奇者

  (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

  1、导入新课(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好吗?板书课题。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 篇六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只有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全文共68个字,却把江南的山水之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细致。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难点)

  3.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题目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解析题目《答谢中书书》。

  教师明确:答:回答,答复。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2.陶弘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作者以及背景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子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颓(tuí):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复:再。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展示图片。

  向学生展示文中描写句子的图片,直观感受。

  4.背诵课文。

  全班齐背课文,教师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为了检查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的情况,为接下来深入探究课文打好基础。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感知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2.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3.《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学生明确:

  1.全篇文章围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美”字概括的全文中心。

  3.全篇可以分为3部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2)中间部分写景,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3)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联系: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教师提问: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学生明确: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以俯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无色交辉”。

  色彩搭配之美:由“两岸石壁,无色交辉”到“青林翠竹”到“四时俱备”可以体现出来。

  晨昏变化之美:作者以时间的角度,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动静相衬之美:分别从形体、光色、声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心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发现无尽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得意之感。

  教师补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全班再次齐读短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会背诵并默写。

  2.想一下如果你身在其中,你该如何描述江南的山川之美?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参照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上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教学思路上,围绕课文中首句一个“美”字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朗读课文,品味字句,赏山川之美,品得意之情。

  整个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太口语化。学生在齐读课文后个别字的读音没有及时纠正。文言文的学习,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多读,对于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我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字词的品味应多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或者“删词”等方式来体会表达效果,这样,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在品析作者情感这一环节上,时间留得少了,学生难以充分意会到作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言外之意。

  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给予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他们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自身问题,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标准版【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