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优质6篇】

时间:2011-08-01 08:37: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整式的加减》这一内容时,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整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以下是我设计的一堂《整式的加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式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整式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涉及到系数、次数的相同与不同的情况。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整式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的意义。

2. 讲解:介绍整式的加减法的基本规则,通过示例讲解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多项式的加减练习,包括系数相同、次数相同、次数不同的情况。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加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整式的加减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整式的加减法。

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3. 学习效果:通过小测验或考试检测学生对整式的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式的加减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二

在学习《整式的加减》这一内容时,学生常常会遇到系数相同、次数相同、次数不同等情况,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整式的加减法的理解。以下是我设计的一节《整式的加减》的课堂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整式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整式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系数相同、次数相同、次数不同的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整式的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整式的加减法的基本规则,通过示例讲解系数相同、次数相同、次数不同的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包括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巩固整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加减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整式的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整式的加减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3. 学习效果:通过小测验或考试检测学生对整式的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整式的加减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取得进步。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三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精选2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是在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之后的一节课。整式的加减是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渡,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则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的合并,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从而把整式化简,所以本节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变“知识给予”为“教育交往”,变“教程”为“学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改变旧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各有所得。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主要过程设计: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即以实物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迅速调节到积极状态,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认为同类型的单项式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概念,又通过“游戏”等方式对同类项概念进行辨析,这样可充分揭示同类项概念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活动8]先是提出“3个人再加5个人得多少个人?”这一通俗易懂的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3个人再加5张桌子得8个人?还是8张桌子?”这一看似有些荒唐的问题,实际上却突破了合并同类项这一重点难点即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合并同类项时,只能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二)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设计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活动设计,从实物分类、引出概念到概念辨析以及课堂小结无处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协作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需要完善之处

  视学生实际情况,如能再给学生练习课本165页例1,然后教师再点评的话,那么就是锦上添花了。因为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后,再通过解决像例1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更能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学有所用”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

  (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

  (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

  (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请问: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么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新知

  1.回顾: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t-0.5)=100t-120(t-0.5)=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三、知识点归纳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1)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四、例题精讲

  例4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五、巩固练习

  课本P68练习第一题.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篇六

  回顾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指出注意的问题

  沙场练兵

  一、比一比看谁最快、最棒:

  1、-0.4ab3的系数是次数是。

  2、多项式3x2+2x-3x-4的最高次项是,同类项是,常数项是。

  3、去括号3a-(2ab-3b2+4)=

  4、与2a-1的和为7a2-4a+1的多项式是

  二、应用知识,提高能力,你一定行:

  已知小明的年龄是岁,小红的年龄比小明的2倍少4岁,小华的年龄比小红的年龄的一半多一岁,求三个人的年龄和。

  学生抢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本上做,找一名同学板书。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应注意什么问题?(出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师生互动梳理知识。弄清本章所学的概念、法则和有关的知识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写出知识结构图。

  板书设计:

  回顾与反思

  一、知识结构

  二、1、整式有关概念注:单次

  三、整式加减(注:同类项的确定,去括号的应注意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在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知识体系得出本章知识结构图,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知识的总结,更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归纳。留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反思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但由于留给学生时间较长,课时感到很紧张,今后要注意改进。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