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书院 篇一
鹅湖书院,位于风景如画的鹅湖畔,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府。校园内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作为一所名副其实的文理学院,鹅湖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更在学生教育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鹅湖书院,学生们不仅接受到了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项目,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
鹅湖书院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交换生项目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拓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
总的来说,鹅湖书院是一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学府,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更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鹅湖书院,是每个学子追求梦想的理想之地。
鹅湖书院 篇二
鹅湖书院,一个安静祥和的学府,每天都充满着知识的氛围和学习的热情。走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同学们或背着书包匆匆赶往教室,或坐在草地上沉浸在书本中。这里是一个让人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学问的味道。
鹅湖书院的图书馆是学生们学习的圣地,里面收藏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图书馆里的安静和书香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是学生们专心学习的好去处。
除了图书馆,鹅湖书院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和讲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机会,也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鹅湖书院是一个充满着学问和智慧的地方,每一个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和成长。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鹅湖书院,是每一个学子追求梦想的理想之地。
鹅湖书院 篇三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自东晋以来,历经唐、宋、明等朝,都聚居过许多学者,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据《广信府志》介绍:“大义寺左为四贤词。”此实为大义寺的附属寺左,即仁寿寺左,为“四贤祠”。祠为当时的信州刺史杨汝砺所建,这是鹅湖书院之始。以后屡有修举,明代宸濠之乱,兵燹之余,鹅湖书院的学舍全部毁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地方官潘士瑞曾予修理。康熙五十四年(1715),令尹施德大加修建,当时李光地所作《重修鹅湖书院记》说:“书院之建,实为国家学校,相为表里,李渤高士尔。朱子犹倦倦焉。今使先贤遗址,焕然重修,江有故理学地,必有游于斯,而奋乎兴起,以绍前贤者。”鹅湖收院绝有官方的支持得以重修,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再现,以致成为历史的陈迹。
建筑构造
鹅湖书院在鹅湖寺,即仁寿寺的左边,而鹅湖塔则在鹅湖书院的左边。鹅湖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而在左面,所以正对着鹅湖塔。书院四周有山有溪,环境幽雅。鹅湖书院比鹅湖寺大得多,建筑规模颇似孔庙。由大门进去,经过两排桃树,有一个大圆门,圆门内有一个大院子,对面又是一个大圆门,上面是三排殿宇,由此登石阶而入,又是一个院子,里面是半月池,池周围是石栏杆。渡过古桥是第一排殿宇,再过一个院子,是第二排殿宇,其最后一排殿宇,是四贤祠。祠前也是一个院子,祠后则是一个相当高的坪台,其下有一小池,其后是一座高墙,正对那两大圆门的北端高墙。这三排殿宇是主屋。在主屋两旁,又是一排一排的房屋,错落有致。
在鹅湖书院后面的四贤词内,设有朱、吕、二陆四个牌位,又有一个题着“顿渐同归”字样的匾额,这和书院前排建筑中所悬“道学之宗”的御匾,正遥遥相对,由此可见宋代朱陆鹅湖之会的盛况。抗日战争期间,鹅湖书院成为东南训练团的驻扎营地。 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八百余年来,递废兴,建筑规模几经变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的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义门、右义门。建筑共六进:一、头门;二、青石碑坊;三、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各有一碑亭;四、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廓;五、会元堂,五楹;六、御书楼。东西两廓各有读书号房20幢。1957年,江西省文化厅拨款重修,195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革命”期间,遭“红卫兵”的破坏。1983年,省文化局拨款重修,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鹅湖书院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书院占地8000平方米。书院前面有石山作屏,山巅巨石覆盖,石尖耸立,千姿万态,突兀峥嵘。左右两侧山势合抱,重峰叠峦,苍翠欲滴。其左侧山顶,还有飞瀑倾泻而下。书院所在的山谷小平川,更是古木参天,曲径流泉,幽静无比。
历史沿革
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时期,儒家学者风行讲学,书院发达。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会讲鹅湖寺,各持己见,“相与讲其所闻之学”,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在这次辩论中所显现出来的思想火花照亮了理学发展的前途。后人在他们聚会的地方建祠纪念,因名“四贤祠”。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改名为“文宗书院”。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又增建“会元堂”。明代景泰(公元1450—1456年)年间,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鹅湖书院”。
这所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遭兵毁,又几次重建。其中尤以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新筑山门、牌坊、大堂、浮池、拱桥、碑亭、御书楼;两侧更修建厢房数十间,作为士子读书之所。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门额题为“穷理居敬”,联语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至今牌坊、泮池、后殿、厢房等建筑
保留尚完好;泮池两侧的厢房内,尚存明、清两代古碑13块,是研究这座书院历史的珍贵资料。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山北麓,距河口镇15公里,面积5400平方米,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城河口镇东南30里的鹅湖山北麓,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治学之所。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就在这里举行,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并称于天下。是我省1957年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七五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哲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辛弃疾、陈亮的第二次“鹅湖之会”,面对山河破碎的民族灾难,为统一祖国而呐喊抗争,以它熠熠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而映照千秋。淳佑十年,朝廷赐名“文宗书院”,明景泰年间更名为“鹅湖书院”。御书楼有康熙皇帝手书“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槛联。
书院历经800年的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天下名书院实物遗存中,得以完整原貌保存至今的一处。院内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鹅湖之会与鹅湖书院》、《辛弃疾与铅山》等固定的展览、陈列。平均每年接待参加人数达6万多人次,其中仅接待海外专家学者及文化团体就达1万人次,2000年10月,经中宣部批准,就在此召开“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反响很大,是上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