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专访朱清时 篇一
南方周末最近专访了著名作家朱清时,他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在采访中,朱清时分享了他的创作理念、文学观点以及对当代文学发展的看法。
朱清时表示,他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他喜欢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汲取灵感。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真实的,要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强调了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反映作用,认为作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
在谈到文学观点时,朱清时表示,他尊重传统文学,但也注重创新。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独特性和深度,不能简单地追求流行和商业成功。他主张作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不受外界干扰。
朱清时还谈到了对当代文学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当代文学应该多元化,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文学风格或流派。他鼓励年轻作家勇于尝试,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学之路。
南方周末的专访为读者呈现了朱清时的文学世界,他的创作理念和文学观点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朱清时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他的文学探索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方周末专访朱清时 篇二
南方周末此次专访了著名作家朱清时,通过采访揭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文学思想。朱清时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广受好评,深受读者喜爱。
在采访中,朱清时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追求。他表示,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用心灵和文字打磨出来的,他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力求真实和深刻。他的作品常常引发读者共鸣,触动人心。
朱清时的文学观点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映射。他主张作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不受外界干扰,勇于探索和创新。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此次专访展现了朱清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文学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形象。朱清时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成功,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他能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国文学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南方周末专访朱清时 篇三
南方周末:据您所知,招生大战里头有哪些不正常做法?
朱清时:很多地方、很多中学,都把考上清华、北大作为政绩。甚至规定如果有一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给学校和老师发多少奖金,很多学生不是为他自己考,而是为他所在的中学考,为他所在地区的当地政府考。这就等于把很多优等生引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非常窄的桥上去了。这就造成全国只要是好一点的高中,它的优等生都想去考清华北大。
现在有些学校有高四、高五,就是指复读的学生。这种现象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国家的中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很有限,你呆在那儿一年不走,就意味着同样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你的弟弟妹妹就享受不了。
实际上北大清华也是受害者,这样的复读生大量涌进它们学校去。对它们来讲,也是不情愿看到的。他们可能高考考了好几年,就是拼命施肥料,施到后来,本来这一遍料可以亩产700斤,你施两遍肥料能变成亩产800斤,施十遍肥料变成亩产850斤。所以最后那50斤要多施好些遍肥料。这个是很悲哀的。一个是对一个学生施的肥料本来可以供几个人成才用了,结果他占了位置不放,让好多年轻人没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另外一个就是,这些学生施肥施得多,上了清华北大,他也并非优质的人才。
另外,北大清华去招生,地方政府很多做手脚,让它们先招,它们选招剩下来的学生档案,才投给其他学校。比如有个省,就让学生填两份志愿表,一份志愿表上完全填北大清华,这份志愿表就悄悄地先送给两所学校,如果录取了,第二份志愿表就不投了。没有录取上,就把 第一份志愿表撕了,把第二份志愿表做正式的投给其他学校。
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简单化
南方周末:报上的标题是清华北大“掐尖”,但您在里头举的例子都是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做法。
朱清时:标题是这些媒体自己加上去的,不是我的原意。我并没有炮轰清华北大,清华北大是一流高校,我跟它们有很好的关系,对它们也很尊重。我并没有任何批评它们的意思。我说的只是社会上、教育界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应该由清华北大来负责任。
南方周末:似乎也不应该
是家长来承担被批评的责任。
朱清时:家长是被误导了。他们不了解情况。他们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受到最好最好的教育,都想当状元。
南方周末:如果我们追根问底的话,谁应该为此负责?
朱清时:真正要说责任的话,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遇到事情就简单化,用“指标”作为评价体系。比如说评科研成果,就开始数论文篇数。整个社会容易追求一些浮躁的、容易理解的指标。本来上北大清华是好事,但是把它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泡沫了,掩盖了很多真实的内容,本来的好事都畸变了,就变荒谬了。弄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学校都把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数量作为自己的政绩。
南方周末:我们可不可以追问一下,为什么地方政府会以考上清华北大作为政绩,而不是以——比如说——考上中科大作为政绩呢?
朱清时:我想这是一种浮躁心态。最近几年,北大清华被媒体宣传得多,它们在Beijing,被国内外注意得多。1996年以前,中科大招生分比清华北大还高。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科大的考分最高;1990年代中以后就开始转向,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一下子就升上去了,中科大就挪到后面去了。而清华北大分数线的大幅上升,不是它们的教学水平、教学队伍有大的上升,而是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上去的`。
南方周末:为什么媒体要“炒作”清华和北大,而不是其他学校?
朱清时:这是因为中央领导在北大清华讲了话,然后教育部要把它们两所学校变成重中之重。这是一种政府行为。媒体的作用就是,一看到上级领导的态度马上就去跟,
南方周末:您指的是“985工程”吗?
朱清时:这只是其中之一。在“985工程”里,国家在3年里给了这两个学校18亿——这是额外追加的投入,正常的教学经费还不算。然后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12个亿——教育部给6个亿,地方政府配套6个亿。中科大,教育部给3个亿——因为我们不是教育部的直属高校,再让我们直属的上级单位中科院和安徽省各配套3个亿。因为安徽省的财
力非常困难,安徽省的3个亿就基本上没有兑现。
南方周末:家长和地方学校的选择,您觉得纯粹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还是作为一个
经济人的很合理、正当的选择呢?
朱清时:这个是简单化的理解。家长被媒体误导后,就认为考上北大清华回报高。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假象。
南方周末:为什么是假象?
朱清时:第一,北大清华在某些领域是一流的,但也有好多领域水平不高。比如清
华的工科肯定是一流的,但是清华最近几年才建立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这都不是
一流。就说医学院吧,协和医科大的水平肯定比它水平高多了,国内好多医科大学水平
都比它高,清华医学院可能国内二流都算不上。再比如,清华的法学院,是它过去从来
都没有的,是从其他高校挖了一些人过去建的,那它比起人民大学肯定就差远了。清华
的理学院比起中科大要差很多,因为理学院有好多骨干就是从中科大挖过去的,所以我
们很清楚。
南方周末:但它能给予的回报就最大?比如我进了清华,我出来的身价跟我在中科
大的地球物理系——虽然那是很牛的一个专业,很可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