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寺【推荐4篇】

时间:2017-09-01 02:1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草堂寺 篇一

草堂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建于南朝梁代,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草堂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周围被茂密的竹林环绕,宁静幽雅,是一处难得的静心修行之地。

草堂寺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整体建筑规模虽不算宏大,但却体现出一种淡泊清幽的禅意。进入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草堂寺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寺庙。寺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尊宋代的卢舍那大佛,被誉为“江南第一佛”,是草堂寺的镇殿之宝。此外,寺内还有许多古代碑刻、古籍文献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文化底蕴,草堂寺还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寺庙周围被茂密的竹林环绕,竹林中鸟语花香,清风徐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尤其是每年的春夏之际,草堂寺的莲花池中莲花盛开,香气袭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草堂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更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自然景观的名胜之地。无论是信佛者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净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草堂寺 篇二

草堂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一座古老寺庙,建于南朝梁代,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草堂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成为苏州市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

草堂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整体建筑规模虽不算宏大,但却展现出一种淡泊清幽的禅意。寺内的佛教文物珍藏丰富,尤其以宋代的卢舍那大佛最为著名,被誉为“江南第一佛”,是草堂寺的镇殿之宝。此外,草堂寺还有许多古代碑刻、古籍文献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草堂寺不仅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刹,还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寺庙周围被茂密的竹林环绕,竹林中鸟语花香,清风徐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尤其是每年的春夏之际,草堂寺的莲花池中莲花盛开,香气袭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草堂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名胜之地,无论是信佛者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净土,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前来草堂寺游览,不仅可以领略古刹的庄严肃穆,还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体验生活的美好。愿草堂寺永远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

草堂寺 篇三

草堂寺 篇四

距西安约50公里的草堂寺位于陕西省户县圭峰山北麓,东临沣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不仅是佛教的著名古刹,也是三论宗祖庭。还是名闻关中的古迹胜境。因其以草苫为寺中一堂屋顶,故名。北周时毁,唐宋以后多次重建。今有大殿三间及鸠摩罗什舍利塔等。

目录 基本简介发展历史后秦高僧历史地位收缩展开 基本简介 草堂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是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它与佛教的多种宗派(包括日本国日莲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三论宗”奉其为祖庭。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隋唐之交,兵戈相见,草堂渐趋萧条。唐穆宗长庆元年,宗密法师主持该寺,大振寺风,改名“栖禅寺”。五代后

梁开平年间(907-911)重修,改名为“建福禅院”。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再事修葺。明末衰败,清初略加修整。雍正十二年(1734)朝廷加封鸠摩罗什弟子僧肇为大智园正圣僧,改寺为“圣恩寺”。乾隆三十一年再次重修。同治元年(1862),回汉冲突,寺毁于火。光绪七年(1881)又遭特大洪水冲击。1920年,当地群众修整了佛殿和僧房。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加上草堂寺僧多方化缘,日本国日莲宗捐资,对寺庙进行多次整修,逐渐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草堂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起点。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东汉传入中国,进入魏晋之世,流行于民间,与中国所固有的文化即儒道学说相接触,相交流,相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由此开始。但早期的佛经采用直译,语义深奥,解释不一,使得这一宗教的社会传播受到诸多限制。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国王姚兴从西域(今新疆)请来高僧鸠摩罗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才出现重大转折。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约50公里,是国务院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约创建于东晋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这里东临淄水,南对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草堂寺内松柏参天,翠竹轻拂,亭阁玲珑,意境幽邃。它是佛教著名古刹,也是三论宗祖庭。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撰94部、425卷,被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发展历史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部分。 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西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名为“圣恩寺”。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称草堂寺。 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步入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花草吐香。沿青砖铺就的林荫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钟亭,里边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铸巨钟。与钟亭相对,里边放置着著名的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所刻《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再向前行便到了小山门,门正中挂着“草堂古寺”的匾额。小山门两侧便是碑廊。碑廊建于1956年,单据十二间,面积120平方米,成凹字形,面对着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 草堂寺现存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天王殿。此“逍遥三藏”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亲笔书写。 1945年定悟法师任草堂寺住持时,西安各寺庙联合赠送。1947年悬挂在殿前。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施金泥塑如来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摩罗什坐像。这尊鸠摩罗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块楠木刻成,一双慧眼,满面含笑,栩栩如生。 13世纪,日莲(1222-1282 年)在日本子睿山学习天台宗,至1253年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大殿西侧门外,有一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鸠摩罗什(343-413年)是位有传奇色彩的高僧,其父亲印度人,母亲龟兹人,他7岁随母出家,人称“神童”。游历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因通晓经藏、律藏、论藏,被尊为“三藏法师”。他所译的佛教典籍,为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之贡献。 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坞摩罗什舍利塔”。舍利塔北边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舍利塔亭西侧,树立着元代所刻“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 草堂寺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沧桑,香火不绝,高僧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寻幽觅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文。今天,草堂寺修缮一新,成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寺内现有住僧十多名,他们 “农禅并重”,耕种了28亩土地、菜园,种植了竹林,培育了园圃花坛,既美化了寺院环境,又实现了自养。

后秦高僧 鸠摩罗什(公元343—413)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中兴之时

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西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宗密禅师常在此弘扬佛法,被称为草堂寺的中兴之时。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金、元、明时期又改称草堂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鸠摩罗什弟子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称草堂寺。

历经磨难

清同治年间,寺庙曾毁于战火;光绪七年(1881),草堂寺又被山洪冲毁。1949年前,草堂寺有僧8人,土地一百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三次对草堂寺进行维修。1984年,由县民政部门移交僧人管理使用。

历史地位 鸠摩罗什祖籍印度,其族属婆罗门种姓,世代为相。鸠摩罗什7岁随出家修行的母亲修习佛经,日诵3万多字,被誉为神童。10岁时在厨宾国与一群经师驳难获胜,声名大振。12岁时随母游历西域诸国,在温宿国挫败一自称“天下无敌手”的法师,名扬西域。前秦符坚得知其名后,在公元382年派大将吕光率7万大军,出兵西域迎接鸠摩罗什来长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宗教战争”。公元386年,吕光在凉州建立后凉,鸠摩罗什困居凉州十多年,至公元401年,后秦继位者姚兴征服后凉,才把鸠摩罗什迎至长安。鸠摩罗什在长安受到姚兴隆厚的礼遇,以国师之礼相待。姚兴除处理政务外,几乎与之形影不离,常在一起说法论经。鸠摩罗什精通许多国家的语言。他深深感到,佛教虽然传入中国300多年,但这300多年中所翻译的佛教经典因为大多出自印度或西域人之手,或晦涩难懂,或词不达意,或错误百出,或与原义相悖。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佛教在中原必然难以广泛传播。在他努力下,姚兴同意支持他着手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鸠摩罗什在各地僧侣中挑选了800多人,集中于草堂寺,后来僧侣扩大到3000多人。译经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的道生、僧肇、道融、僧壑被称为“什门四圣”,为后来鸠摩罗什创立的佛教宗派弘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鸠摩罗什译经改变了过去硬译、直译之法,采用意译。他组织译出的经典,既能准确表达经文原意,而且文字优雅,行文流畅,开创了意译一派。到他逝世时,共译出佛经97部,总计427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大规模翻译外国经文的壮举,鸠摩罗什本人也成为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家中最早的一人(其余3人为玄奘、不空、真谛),草堂寺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基地。

草堂寺【推荐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