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处世之道 篇一
在于丹的《论语心得》中,她深入解读了孔子的思想,并从中总结出了处世之道。她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处世之道。而这种处世之道并非是一味地迎合他人,而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首先,于丹提到了孔子的“仁”的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也是处世之道的基础。仁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为本,尊重他人的感受,体谅他人的困难,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于丹强调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平衡和谨慎的态度,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原则。在处理事务时,要坚持中庸之道,不要过于张扬,也不要过于低调,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稳定,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最后,于丹提到了孔子的“礼”和“义”的重要性。礼是一种仪式和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而义则是一种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是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生活中要注重礼貌和规矩,尊重他人,同时要坚持正义和道义,不为私利而违背良心。
总的来说,于丹的《论语心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处世之道,即以仁为本,坚持中庸,注重礼义。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与人和睦相处,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身的价值。
于丹论处世之道 篇二
在于丹的著作中,她倡导了一种处世之道,即以仁为本,坚持中庸,注重礼义。这种处世之道不仅是孔子的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这种处世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仁为本是处世之道的核心。仁是一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坚持中庸是处世之道的重要原则。中庸是一种平衡和谨慎的态度,是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方式。在处理事务时,要冷静思考,不要被情绪左右,保持内心的平和和稳定,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最后,注重礼义是处世之道的基础。礼是一种仪式和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而义则是一种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守,是不为私利而背弃良心。在生活中要注重礼貌和规矩,尊重他人,同时要坚持正义和道义,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于丹的处世之道为我们指明了在当今社会中如何立足和发展的方向。只有以仁为本,坚持中庸,注重礼义,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与人和睦相处,实现自身的价值。愿我们能够借鉴于丹的智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
于丹论处世之道 篇三
于丹论处世之道
话外音:于丹教授认为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那么,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无论是分内的工作还是分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的越多越好呢?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吗?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把这句话还原,放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去看,你就会懂得: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这就是一个前提,先告诉你在其位谋其政,把你自己应该做的那个岗先做好了,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所以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不缺少锦上添花,但我们缺少雪中送炭。有很多人为别人操心,那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你的本职对你的这个岗来讲,对你这个链条来讲,这个环节永远是雪中送炭的。所以有很多话,你站在积极的立场上去解读就能够得出积极的价值。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位,什么是政,怎么做才好。而在其位要怎么谋其政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是一个多么坦荡磊落的态度。君子临天下,做任何一件事,没有薄厚亲疏自己心里定的那些个标准,只有一个标准在前,就是一个字:义。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呀?就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无适也,无莫也,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就是按照你的标准去做事。
话外音:处世之道的首要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将过犹不及。但是于丹教授认为:为人处世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握我们自己言谈举止之中的度,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我们每天都要做事。《论语》中对于言行的适度又有些什么样的劝导呢?
我们以前曾经多次说过:孔夫子一向不鼓励那些巧言吝啬的人,特别能说,夸夸其谈,孔夫子说:鲜以仁。这种人,有人仁义心肠的少,找不着真正的仁者。他鼓励的是什么呢?他一定要积极的去做事,做事要敏锐、要做到、要有效,但是说话要小心,一定要慎于言,不要去说自己做不到的事。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孔夫子为什么提出:慎言。慎于言。说话也要小心,这也是一个分寸。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也起码有人说叫言多语失。说话多了的话总有不得当处。这一点在你为人处世中就要小心。
话外音:老师,我要去做官了,您说,我得注意些什么?
你呀,带上耳朵闭上嘴,少说话少抱怨,做事多用脑子少后悔。你这官也就做稳当了。
他有个学生,孔夫子的学生子张。子张学干禄。什么是干禄?就是做官,到社会上担当点社会的职务。去请教老师。说我得怎么样?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闻阙疑,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你听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自己)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是听别人走的弯路,他经历的坎坷,那是间接经验。说你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他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怨天尤人。尤也是一种抱怨职责。如果你多听,自己少说话,这就会让你少了很多抱怨。在有一条叫多见阙殆,光是想。思而不学则怠,人不就迷惑了吗?你见的多了,这种迷惑就少了。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你还见识太少,如果是井底之蛙,就看见圆圆的一小片天,那你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而天空呢?所以你就出去看,多看,看得越多,心中的迷惑越少。然后你做事要慎行其余,仍然要小心。这个小心在《论语》中被概括叫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人那种小心翼翼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像站在深渊旁边,要想走在薄冰之上一样小心翼翼。这叫慎行其余。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多见,但是落实到语言层面和行为层面上三思后行。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则寡悔。让你自己的心少一点后悔。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后悔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所以他告诉这个学生,说现在你还没做官呢,我告诉你出去多闻、多见、慎言、慎行,能做到这些么?做完了以后呢?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一个人如果在他说话里面少了很多的指责抱怨,在他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禄在其中,他就能成功了,就这么简单。
作者: 125.33.2.* 2006-10-30 00:11 回复此发言
--------------------------------------------------------------------------------
4 百家讲坛【处世之道】讲稿 全文发布
我们想想这段话多实用!这告诉我们的不就是在指导我们今天的事吗?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言寡尤,行寡悔,能做到这六个字不容易啊!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特别任性。跟家人经常摔摔打打。有一天他爸爸就想要给他找一个办法,就把这孩子拉在了他们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你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你看看你发多少脾气。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他就嚷嚷一通,梆!自己敲一颗钉子;嚷嚷一通,梆!敲一颗钉子。然后一天下来自己一看,说:哎呀!一堆钉子。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这一天说了多少错话,跟大家发了多少火!那怎么克制呢?(父亲)说你克制,你就一天争取不发脾气,你要能做到一整天没发一次脾气,那你把你原来敲的钉子可以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本来已经密密麻麻地发脾气钉了那么多钉子,后来一想发一次就钉一根,这得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就学会了克制。不断的克制,觉得真难,但是他想把钉子拔光,就克制克制,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终于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觉得,我已经学会克制了,我可以不发脾气了。所以他就真正是发自内心非常欣喜的去找他爸爸,他说爸爸你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那么他爸爸跟他来到了篱笆旁边。爸爸又对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孩子你看一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的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的身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寓言呢?其实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解读《论语》的寓言。什么叫做言寡尤,行寡悔呢?就是我们在做这件事之前,你想一想钉子敲下去再拔掉,篱笆已经不再平复。你怎么样能够在此刻的这种隐忍中,去消(除)你以后的伤害。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在做当下一件事,哪怕是凭冲动做的一件事,都先想一想再往远会怎么样呢?所以这就是他跟学生子贡说的,一个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还是悄悄的多做一点事,不要把很多空话说在头里吧。
话外音: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更重要的一点。但于丹教授认为,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懂礼节,中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叫做礼节呢?
孔夫子的礼节,往往是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的,他就那样做了。比如说,他路过当官的人面前,穿丧服的人面前,还有盲人面前。不管这是一个年龄多轻的人,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一定要过,他也一定小步快跑着跑过去,也就是说他面对这些人,都有他的'一种尊敬。也就是说这些人,有些是有官,你需要表示出尊敬;但有些像身上有孝和盲人,这属于什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人家或者是家里有事或者是自己不健全。面对弱势群体,你要报有对于官员一样的尊敬,你不要在他们身边叨扰太久,不要惊扰了他的那种伤痛,你要悄悄的过去,这就是一种礼仪了。孔夫子是能这么做的。所以《论语》上面还记载,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大伙在一块喝酒,喝酒的时候多高兴,百无禁忌、热热闹闹,人都进进出出,孔夫子偏偏做到:所有那个扶手杖的人,什么人?老人!只有扶手杖的人都出去以后,他自己才出去。只要还有老人没出去,他就要在后边,他绝不与老人抢行。这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礼节。所以我觉得《论语》记载得也挺可爱的。大家可能会觉得一个圣人,这点事还用记吗?这还不是应该的,谁都懂的道理,这是夸圣人吗?为什么还把这点事给记下来呢?其实所谓圣贤,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
话外音:老师
,我想成为一个君子,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应该做些什么事呢?作者: 125.33.2.* 2006-10-30 00:11 回复此发言
--------------------------------------------------------------------------------
5 百家讲坛【处世之道】讲稿 全文发布
你就好好修炼你自己就行了。
啊,我修炼我自己就能对社会有贡献呀?怎么可能?
你把自己修炼,自然就可以帮助别人了,有益于社会了。”
这就是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当然它有不同学生问君子。老师不同的时候给不同的答案。这一次他对子路说,很简单四个字,叫修己以敬,修炼自己怀着这么一种恬静的心,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敬。子路就听傻了,说就这四个字就当君子了?然后就追问,曰:如斯而已乎?子路特别不屑,就这样就行了啊?老师又多补充了一点,叫修己以安人。这话说得好!修炼自己不是为了自私呀!是为了可以安顿别人。也就是说,我自己好了以后,推己及人,我有能量帮别人,这行了吧?子路觉得还不行,子路又说:如斯而已乎?这就够了呀?这回老师就要正式跟他理论理论。老师觉得这还不够,你还想干嘛?所以老师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尧舜,在这件事情上还没做好呢?说你能够修炼自己,调养内心,让你的道德情操可以去安抚天下百姓,去帮助别人,就这件事连尧和舜还发愁呢,病之乎?还在这件事情上发愁,不知道怎么办呢。你觉得这还不够吗?
话外音: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处事艰难。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事之道。
回过头来看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论语》中充满了这些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小故事呢?他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这样的态度。这就是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说,当我发愤图强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那当我自己看到有大欢乐的时候,当我能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忘记忧伤和忧愁。那么就在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创造大快乐、大幸福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生命已经垂垂老矣。其实这就是中国士阶层的一个写照。所以儒家学派说到底是一种见道者,也就是说他们所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是一种担当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有一种社会担当。但是这个前提又是素朴的,是始自于脚下的。也就是说,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每一点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一种阳光的能源。去普照世界。辐射他人,让周边从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取一点欣慰的理由,这我想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他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他同样是我们一种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休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二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话外音: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谓君子?何谓小人?我们如何来分辨君子与小人?于丹教授又是如何解释《论语》中对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呢?请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