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中篇小说,作者是钱钟书。该故事以古代中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囚犯和狱卒之间的情感故事。通过对囚犯绿萍和狱卒悌二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辩证关系。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3)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人性和善恶的思考。
3.情感目标
(1)通过绿萍和悌二的形象塑造,引导学生思考善恶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人性和善恶的思考;
(2)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引入
通过展示九年级语文教材封面,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作者背景。
2.教学展开
(1)让学生阅读故事《囚绿记》,并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故事情节如何发展?
(2)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绿萍和悌二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为什么?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教学总结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对人性和善恶的复杂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汇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评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中篇小说,作者是钱钟书。该故事以古代中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囚犯和狱卒之间的情感故事。通过对囚犯绿萍和狱卒悌二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的辩证关系。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3)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人性和善恶的思考。
3.情感目标
(1)通过绿萍和悌二的形象塑造,引导学生思考善恶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人性和善恶的思考;
(2)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引入
通过展示九年级语文教材封面,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作者背景。
2.教学展开
(1)让学生阅读故事《囚绿记》,并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故事情节如何发展?
(2)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绿萍和悌二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为什么?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教学总结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对人性和善恶的复杂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小组汇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评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课件,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文章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 篇四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习,巩固提高”。练习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习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文,高中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实验)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点特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并且基础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导入
(二)、 释题
(三)、 初步感知
设计问题: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 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一: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设计问题二: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③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五)、主题归纳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
板书设计思路: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五、说效果
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我还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九年级《囚绿记》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习》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
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2、3
六、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