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推荐3篇】

时间:2015-08-09 07:47: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探寻内心的宁静——《钓鱼的启示》

导语:《钓鱼的启示》是一本富有哲理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钓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向读者传递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本篇说课将以探寻内心的宁静作为主题,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喧嚣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一、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部小说,作者是法国作家帕斯卡尔·梅尔西埃。全书通过主人公阿比亚特的钓鱼经历,揭示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了解小说《钓鱼的启示》的背景和作者;

b. 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的逻辑;

c.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意义;

b.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c.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反思现实生活,探寻内心的宁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

b. 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b. 探讨小说所传递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

a.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钓鱼揭示的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b.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准备:

a. 《钓鱼的启示》课文及相关课外材料;

b. 理解小说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

2. 教具准备:

a. 多媒体投影仪;

b. 课件及配套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小说《钓鱼的启示》的封面和作者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展一次简短的讨论。

2. 阅读与分析(30分钟)

a. 学生课前阅读小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b.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所传递的主题思想。

3. 重点讲解(20分钟)

a. 教师重点讲解小说中的关键语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钓鱼揭示的内心宁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或其他相关材料,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内心宁静的理解和追求。

b.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7. 作业布置(5分钟)

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主题为《探寻内心的宁静》。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探寻内心的宁静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钓鱼的启示》这本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有了新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学生通过撰写短文和小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内心宁静的理解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整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篇三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内容。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读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①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②学生先默读、自学,讨论。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a、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b、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c、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d、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2)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①“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②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体会。

  ③汇报交流。

  a、“得意”。

  b、急切、不理解。

  c、委屈、难受。

  d、乞求(换个词)

  e、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④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⑤分角色读对话,

  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相关句子:理解“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3、引出:“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