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论文 篇一
作文腹稿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要表达的内容提前进行构思和整理的一个阶段。它可以帮助作家在写作时更加有条理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文腹稿的形式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介绍其中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各种思维和观点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写作腹稿时,可以先将自己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逐步展开各个分支思路。这种形式可以帮助作家更加清晰地把握整体结构,同时也可以帮助作家发现思维中的一些盲点和漏洞。
第二种形式是提纲。提纲是一种有序的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将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排列。在写作腹稿时,可以先列出主题下的各个子主题,然后再在每个子主题下列出要点和细节。这种形式可以帮助作家更加系统地整理思路,避免遗漏重要细节。
第三种形式是故事梗概。故事梗概是一种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方式,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出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在写作腹稿时,可以先用几句话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和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再逐步展开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这种形式可以帮助作家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同时也可以帮助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保持连贯性和逻辑性。
总之,作文腹稿是作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组织思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形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进行选择和运用。希望通过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论文 篇二
在写作过程中,作文腹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而作文腹稿的形式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介绍其中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图表。在写作腹稿时,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表的方式来整理思路。比如,可以画出一个流程图,将整个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展示出来。这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章中的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
第二种形式是提纲。在写作腹稿时,我们可以将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进行排列。比如,可以先列出主题下的各个子主题,然后再在每个子主题下列出要点和细节。这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路,避免遗漏重要的细节。
第三种形式是故事梗概。在写作腹稿时,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出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这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表达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保持连贯性和逻辑性。
总之,作文腹稿是作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不同的形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进行选择和运用。希望通过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论文 篇三
略谈作文腹稿的三种形式论文
笔者在《略谈中小学作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提出了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的观点,并认为这种不同步性造成了人们写作上的思维停顿,而写文章之前打腹稿是克服文字与思维不同步干扰的根本手段。在此文中,笔者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对腹稿的形式略谈一点看法。由于本文仍以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等观点为基础,故可看作是上文的续篇。
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作文腹稿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形式。如果从腹稿的思维过程与文字的表述过程的比较来看,我们认为,作文腹稿大致可分为简单腹稿、正常腹稿、复杂或双重腹稿三种形式。
一、简单腹稿形式
这种腹稿形式的特点是:打腹稿时的思维过程与写作时的文字表述过程相比,前者要短,即字数要少。有时要短很多,如一篇二三千字的文章也许只要打一二百字、或许几十个字的腹稿就足够了。腹稿的任务主要是给文章定出一个大致框架或主要观点。这类腹稿形式通常适用于引用了大量资料、数据、表格或他人之文的文章。在此类文中,作者自己的语言通常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文中往往依靠所引用的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类文章的打腹稿过程虽然简单,但收集各种资料的过程却十分艰辛。作者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笔者采用这种腹稿形式写成的文章有《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一文(载于《南方人口》1990年第4期)。由于全文90%以上的内容是引用的历史资料与数据,因而自己的打腹稿过程仅用了几分钟,几句话,列了一个大致框架。写作过程中的工作主要是在各种资料之间加上一些过渡句等。虽然打腹稿过程非常轻松,但历史资料与数据的查找及资料的归类排列却花了整整4天的时间。
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现象对此类文章写作的干扰性相对较小,即此类文章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毕后,不用多打腹稿即可动笔。
二、正常腹稿形式
这种腹稿形式涉及了几乎所有形式的记叙文与大部分的议论文。这种形式是人们最常用的腹稿形式。它的特点是:腹稿的思维过程与文字的表达过程基本相近,这包括顺序基本相近与字数基本相近。这种形式即人们常说的把自己的说写下来。
我们认为,这种腹稿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克服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的干扰,从而保持文字表达时的思维连贯(前文曾述)。如果不打腹稿而直接写作,思维往往产生停顿或断裂,严重者则走题。不少的人
写作时想一点写一点或写一点再阅读所写内容,以重新勾起思维的连贯,就是这种停顿与断裂的表现之一。现在,有的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先让学生用口说,或让学生相互讨论,我们认为,这实际上起了让学生打腹稿的`作用。这应是作文教学值得提倡的方法之一。笔者自己的大部分文章包括本文在内都是采用的这一腹稿形式。我们认为,能否采用此种腹稿形式进行写作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进入了二级语言表达阶段的重要标志。三、复杂或双重腹稿形式
我们所说的复杂或双重腹稿形式实际上就是指马克思所说的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式。这种腹稿形式的特点是:腹稿的思维过程远长于文字表达的过程,甚至是文字表达过程的很多倍。
这种腹稿形式一般用于较复杂、环节较多的问题的阐述,包括自然科学问题与社会科学问题。尤其在社会科学论文中,这种腹稿形式运用较多。因为社会问题通常很复杂,各种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直接采用正常腹稿形式对其很难表述清楚,因而必须采用与文字表达顺序不完全相同的复杂或双重的腹稿形式,即必须打两次完全不同的腹稿。
第一次腹稿:先从必须分析的现实问题着手,将各种次要的、表面的因素逐一剔除,最后找到影响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因素。到此,第一轮腹稿就完成了。然而,当动笔写作时却不能以这次腹稿为准,因为如果把腹稿过程全文写下,文章不仅长而累赘,且无法叙述清楚,读者也无法看懂。因此,有必要再打第二次腹稿。
第二次腹稿:这次腹稿与前一次完全不同,它把第一轮腹稿的过程基本上颠倒过来了。它首先从最根本、最本质的因素开始叙述,然后把剔除了的各种次要的表面的因素又重新加上去,或说还原,最后又回到所要分析的现实问题上。从语言上看,这一轮的腹稿已简单明了。到此,第二轮腹稿也完成了。当用文字表述时,就以第二轮腹稿为准。而第一轮腹稿的过程在文字表述中全被略掉了。
双重腹稿的第一轮腹稿由于带有探索性质,故而马克思把它称为研究过程,也即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第二轮腹稿语言简单化了,条理也变得清晰,故而马克思把它称为叙述过程,也即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应该说,双重腹稿形式属于明显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它是在正常腹稿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腹稿形式。当正常腹稿形式用于一些较复杂、环节较多的问题时,在具备某些条件下,就逐渐演变成了双重腹稿形式。因此可以说,正常腹稿形式是双重腹稿形式的基矗如果不懂得使用正常腹稿形式,就根本无法采用双重腹稿形式。我们的另一个观点是:理论上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必须建立在二级语言表达阶段的基础上,理由之一就在于此。
四、我们使用双重腹稿的一点尝试
在前文《略谈中小学作文写作的几个问题》的写作中,我们曾尝试性地使用了双重腹稿形式。
1989年我们对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的幼儿所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三四岁的小孩就会写短文(实际上是说短文)。这引起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从而开始了我们的第一轮腹稿。腹稿的部分内容如下:
笔者自己直到30岁(大学毕业后的第6年)才真正懂得了写作的真谛,即懂得了作文原来就是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记录下来的道理,然而三四岁的小孩居然也会写文章,这到底是笔者太笨,还是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神童?翻看自己在高中与大学期间所写作文,那种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现象随处可见,且在目前初高中包括高三学生的那种之乎者也(指辞藻华丽)一大串,却没有实质内容的作文中同样不难见到。难道这些学生真的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吗?难道自己当初的思维真的比不上三四岁的小孩吗?为什么当初我的老师说的作文就是写自己思想的教诲自己实际上一直不懂?自己当年与同学们辨论时的慷慨陈词算不算思维?思维与写作是否完全等同?今天所调查的这批神童到了学生时代会不会走笔者走过的老路?他们那时还能保持自己三四岁时的朴素、直率的思想表达方式吗?之乎者也是否会代替圈圈的花(前文所列的录音中的儿语)?三四岁天才,十三四岁庸才(指作文而言)的现象是否会出现?难道学习了文化,思维反而退化?不懂作文理论的小孩能写短文,难道是作文理论变成了框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难道老师对作文中错别字的更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过分注重文字而忽视了思想表达?
在教初二、初三学生写作时,我多次结合自己写作的切身体会讲解,虽然从表面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好像人人都理解了写作的真谛,但在实际的写作练习中,我却发现,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就如同当年我不能理解自己的老师一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因素在作怪?
仅有几千词汇量的小孩尚能使用自己的语言,具有几万词汇量的初二、初三学生为何就做不到这一点呢?模仿式、抄袭式等空洞的语言为何就摒弃不了呢?难道写作水平的提高真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在千百遍读写中领悟,而没有加速的捷径可走吗?
为什么神童老是出在入学前的文盲中,而入学后的神童却反而少见?(我们把小孩能说出而大人一般不能说出,如骆宾王的《咏鹅》诗等现象称为神童现象。把二年级学生能做四年级学生作业等类似现象仅称为超前教育。因为大人们一般也能做四年级学生的作业)说文章与写文章是否等同?说与写孰难孰易?为什么人类的语言历史长达几十万年也许百万年,但文字历史仅仅四千年?如果文字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与口头表达过程同样容易,为何文字不与语言同时产生?至少也不应落后几十万年。文字表达是否由于太难,从而限制了思维?如果说文字表达难于口头表达,那么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自己后来的成功写作每一次都要打腹稿?等等,等等。
在排除了很多的答案或因素之后,我们深深感到:文字与思维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脱节,否则上述大多数矛盾现象就难以解释。直到我们最后发现了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现象之后,用了四年时间所打的冗长的第一轮腹稿就结束了。
然而,如果用文字把这些零乱无序的问题直叙出来显然是说不清楚的,有必要打第二次腹稿,即把第一轮腹稿的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把最后的结论摆到最前面,即从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现象谈起,然后把其它因素再逐一还原(我们的还原工作目前尚不能说完毕,因为文章篇幅的有限使我们略掉了很多问题),从而形成了读者所见之文了。
应该说,采用双重腹稿形式的最光辉的典范应首推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的第一轮腹稿从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的堆积如山的现象问题开始,在剔除了各种因素之后,最后寻找到了商品这一最根本、最本质的因素,于是第一轮腹稿结束了。而马克思的第二轮腹稿却把复杂的第一轮腹稿的过程颠倒过来了。他首先从商品开始叙述,再将其它各种被剔除的因素逐一还原,从而写出了永载史册的巨著《资本论》。
当然,在一些很长的议论文中,几种腹稿形式也可能结合使用。
总之,不管写作前以何种形式打腹稿,打腹稿本身却属于主动性的思维。中小学生及幼儿虽然在其知识范围内具有天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大多属于被动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在自然的、无意识的状况下方表现出色,一旦正式动笔写作,思维则表现为停滞(因受到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的干扰)。因此,如何教会学生们打腹稿,从而使他们的被动性思维转化为主动性思维无疑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