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静看见有感【优质3篇】

时间:2018-07-05 06:26: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一

柴静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的知名主持人和纪录片导演。她的作品《看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通过观看《看见》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其所传达的信息所触动,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看见》这部纪录片以环境污染为主题,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数据揭示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柴静以其独特的主持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普通观众也能够理解和关注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在观看《看见》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被里面的许多场景所震撼。比如,在河流被严重污染的地区,居民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的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还有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差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居民们不得不戴着口罩才能出门。这些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也让我意识到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通过观看《看见》,我也意识到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负起责任。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多走路或骑自行车而不是开车等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环境法规的执行,推动可持续发展。

《看见》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也让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改变现状,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二

柴静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纪录片《看见》,为我们揭示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真相。这部纪录片展示了柴静作为一个媒体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也向我们传递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在《看见》这部纪录片中,柴静将自己的探访与专业的调查相结合,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告诉观众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她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证明,让观众不得不面对现实,思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柴静的这种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令我深受鼓舞。她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人,更是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她通过自己的工作,向公众传递环保意识,鼓励大家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环境,改变世界。

通过观看《看见》,我也意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政府需要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发展;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则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柴静的《看见》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改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洁净、美丽的地球上。

读柴静看见有感 篇三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桌上,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个人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那时的陈邙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你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开时失落的模样,资料共享平台

《读柴静看见有感》()。但只有自己记得曾经做题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他得到的是博尔赫斯说的“时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作文常想着如何把这个人批判得再犀利一点,把这件事说的再有深度一点,然而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悲剧。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身处网络时

代的我们,面对形形 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读柴静看见有感【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