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教案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案。在教学《斑纹》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斑纹》的主题和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
3.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主题和背景的理解;
2.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3. 重要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或小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训练: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文章,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解释生词和重点词汇的含义;
4. 句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5. 主题探讨:讨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6. 人物性格分析: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7. 阅读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8.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斑纹》这篇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斑纹》教案 篇二
在教学《斑纹》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另一种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斑纹》的情节和结构;
2. 理解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3. 掌握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型;
4.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情节和结构的理解;
2. 人物关系的分析;
3. 难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引入文章主题;
2. 阅读训练:让学生默读一遍文章,了解整体情节;
3. 词汇训练: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生对生词的掌握;
4. 句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5. 人物关系分析: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6. 阅读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意见;
7.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斑纹》这篇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斑纹》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身上斑纹的用处。
2、能根据动物的斑纹找出相应的动物。
活动准备:
背景图(图上藏有仅露出部分身体斑纹的动物),幼儿收集有关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资料。
活动重点:
了解动物身上斑纹的用处。
活动难点:
能根据动物的斑纹找出相应的动物。
活动过程:
1、找动物:
教师出示背景图。
——“今天有许多动物来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现在它们找出来吗?”
幼儿寻找躲在草丛中的动物。
验证结果。教师取出躲藏起来的动物的形象卡进行验证。
——“你为什么立刻就能猜到它是ⅹⅹ动物呢?”
2、探索讨论:
学习用分析讨论的方法思考问题。
——“你们发现这些动物都有哪些相同之处?”
“动物的斑纹有什么作用?”
幼儿介绍自己对动物斑纹的认识。
教师小结有关动物斑纹的作用。
《斑纹》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2、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者心语]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
二、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三、 解题: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 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四、初步感知:
※※※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文章结构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 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五、研习课文
问:文中怎样描写蛇之外形?(1节)
※ 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2节)
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
※ 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3节)
———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 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4节)
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 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节)
1、列数字:1/25秒;
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3、举例子:一条蝰蛇。
◎◎ 作者由“蛇” 和“蓑鲉” 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6节)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 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7节)
———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投影有关图片)
◎◎ 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节)
——— 文章在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说明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投影有关图片)
※※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10节)
———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 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10节)
——— 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投影有关图片)
◎◎ 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11-14节)
———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 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六、总结课文: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 主题表述: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 感悟写法:
1、以一驭多,自由洒脱。文中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2、多种表达,多面展示。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
3、绘形绘色,富有诗意。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视觉冲击力很强,而有些地方则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
※※※ 质疑探讨:你认为《斑纹》艺术表现上存在哪些不足?
1、意象的过于稠密,反而冲淡了艺术感染力;
2、过分依赖于知识,削弱了人性与情感内涵;
3、语言的华丽繁复,设置对思想表达的障碍。
◎◎ 作品评论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晓枫是个心无旁鹜的写作者,完成《斑纹》的写作后,她希望拓宽一下创作路子,力求打破唯美的书写,跨入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七、课堂巩固:
[文本研习]
◎◎ 《斑纹》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文中“斑纹”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中有一些议论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 《斑纹》主要说明和描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斑纹》文体自由,写作手法多样,许多议论性的句子都含哲理,在文中起到了深化题旨的作用,如在写到食肉动物时的议论就有助于对生物界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对这一规律给人类社会的启示的理解。再如结尾部分的议论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 《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请举例说明。
——— 《斑纹》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像电影镜头一样,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写虎时,紧跟在梅花鹿后面写,“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现场感很强。文中还有大量的比喻,作者这样写动物的斑纹,“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八、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本上的[文本研习]题。
3、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相关训练题。
《斑纹》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
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
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2、哪里还可以有“斑纹”?
明确:其他动物;植物;一切生物;人类。
3、关于“斑纹”的含义,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
明确: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4、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5、小结。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畅谈:我和“斑纹”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
2、关注生态:我的绿色家园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布置作业
1、随笔《我的绿色家园》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斑 纹
周晓枫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启示: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深刻内涵,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中学生深切知道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斑纹》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斑纹”在文中所代表的含义。
2.把握文章以一驭多、自由洒脱、散而不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
二课时
基础知识积累
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逶迤( ) 匍匐( ) 巢穴( ) 慵懒( )
碾砣( ) 聚敛 ( ) 悄无声息( )蝰蛇( )
嗜好( ) 惩罚( ) 蓑鲉( ) 鳍叶( )
鹰隼( ) 螫针( ) 晕眩( ) 蛊惑( )
疱疹( ) 妊娠( ) 罪孽( ) 脖颈( )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二、解题: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三、初步感知:
文章结构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作业:
积累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研习课文
问:文中怎样描写蛇之外形?(1节)
“长腰”、“逶迤”、“简约”等词可以适当分析其运用的好处。
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2节)
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
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3节)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4节)
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节)
1.列数字:1/25秒;
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3.举例子:一条蝰蛇。
作者由“蛇”和“蓑鲉”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6节)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7节)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节)
———文章在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说明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10节)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10节)
———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11-14节)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三、总结课文: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主题表述: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四、感悟写法:
1.以一驭多,自由洒脱。文中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2.多种表达,多面展示。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
3.绘形绘色,富有诗意。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视觉冲击力很强,而有些地方则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
作业:
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