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数与倍数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因此,设计一份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案,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就是一份关于因数与倍数的小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 能够灵活地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因数与倍数,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两个概念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简洁明了地解释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及其区别,并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3.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与应用: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他们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掌握程度,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通过这样一份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案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这两个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 篇二
因数与倍数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但有时候学生们容易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需要采用一些生动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地区分因数与倍数,并掌握它们的定义;
2. 能够熟练地应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图表和实例等形式,清晰地解释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及其区别;
3. 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与应用: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 总结与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他们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知识。
通过这样一份生动有趣的教案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 篇三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脳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3、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脳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脳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 篇四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 篇五
设计说明
1.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
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当今社会,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复习过程中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2、5、3倍数的特征。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习题卡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1.同学们回忆一下,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有什么?
2.小组合作,整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班内交流。
3.把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因数与倍数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有关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试着举例说明。(板书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梳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8页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1)根据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可以看出56,204,630,22,78这五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2的倍数。
(2)根据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可以看出195,630,65这三个数符合条件,它们都是5的倍数。
(3)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可以看出87,195,204,630,57,78这六个数符合条件,它们是3的倍数。
(4)根据质数的特征:“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可以看出79,31,83这三个数是质数。
(5)根据合数的特征:“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可以看出除了79,31,83这三个质数,其他的数都是合数。
(6)根据奇数的特征:79,87,195,31,57,65,83这七个数是奇数
《因数与倍数》小学教案 篇六
第一单元 倍数与因数
3的倍数的特征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先研究“偶数+偶数”的规律,在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奇数+奇数”“奇数+偶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结论判断计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减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12 + 34 = 48 偶数+偶数=偶数
11 + 37 =48 奇数+奇数=偶数
12 + 11 =23 奇数+偶数=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