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教案 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往往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但实际上,数学也可以充满趣味和创意。通过设计趣味数学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游戏化学习
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通过数学拼图游戏来巩固学生的数字认知能力;通过数学竞赛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游戏化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趣味数学实验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验环节也是一种提高趣味性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感受数学知识。比如,通过实验验证勾股定理;通过搭建数学模型来探究数学规律等。趣味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三、数学趣味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趣味研究也是一种提高趣味性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让学生探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等。数学趣味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设计出更多趣味的数学教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让数学不再是一座高山,而是一片充满乐趣和创意的广阔天地。
趣味数学教案 篇二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如何设计一份趣味盎然的数学教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成为了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数独游戏中,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或者通过数学趣味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操作数学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提高趣味性的方法。比如,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数学原理;或者让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动手搭建数学模型。实践操作数学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数学趣味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趣味研究也是一种提高趣味性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自由探究的空间,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数学主题进行研究。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规则;或者让学生解决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数学趣味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设计出更多趣味的数学教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让数学不再是一座高山,而是一片充满乐趣和创意的广阔天地。
趣味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2=23=34=45=56=67=78=89=910=10J=11Q=12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趣味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数学教案——秋游。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教案《数学教案——秋游》。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趣味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趣味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的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主要内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
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感受到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
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习旧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2)介绍三角形的“内角”。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教学提供知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预习,认识结论,提出疑问
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汇报测量结果
②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果不统一?
③解决疑问:因为存在测量误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剪法。
①分别拼: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折法。
①分别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再次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看书质疑
【设计理念】此过程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拼等直观演示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图略)
3、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图略)
5、数学游戏。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注意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坡度、又注意变式,更有一练一得之妙,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样?
2、知识延伸: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科学的验证方法——转化。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
①量一量 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