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篇一
重力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一种力。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生会学习到关于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下面是一份关于《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的定义和公式。
2. 掌握计算重力的方法。
3. 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能够应用重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重力的定义和公式: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物体的力,通常用F表示,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距离有关。重力公式为F=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9.8m/s2)。
2. 计算重力的方法:根据重力公式,可以通过给定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来计算重力的大小。
3.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重力是导致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会加速下落。
4. 应用重力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重力知识计算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他们对重力的认识,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介绍重力的定义、公式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他们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5.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应用重力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
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练习检查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检查他们对重力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篇二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生会学习到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物体的力,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重力的概念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却无处不在。下面是一份关于《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教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重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本质和作用。
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 能够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本质和作用:介绍重力是什么、如何产生以及对物体的影响。
2. 重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讲解重力的公式、计算方法和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讨重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的。
4. 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设计重力实验和解决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重力的疑问。
2. 讲解:教师介绍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
3. 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重力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讨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对重力的认识。
四、教学效果评估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重力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2. 问题解答:布置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检查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估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重力的本质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篇三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
确理解力的概念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
(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
(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
(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概念;3.重力、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