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18-05-06 09:41: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1、目标的定位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引出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样,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其次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 和 互为倒数。可以说 是 的倒数, 是 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 和 的倒数吗?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 )×( )×( )=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2、使学生巩固五年级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教学常规的说明:

  1、上课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2、练习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3、其他说明。

  二、 复习旧知:

  (一) 填空:

  1、分数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2、1米的3/7是( )米,3米的1/7是( )米。

  3、一座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时针长7厘米,一昼夜,分针尖端走了( )厘米,时针扫过了( )平方厘米。

  (二) 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14米,圆的半径是多少米?

  2、把一些桃平均分给12只猴子,正好还剩1个;如果平均分给8只猴子,正好也剩1个。这些桃至少有多少个?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在超过中点10千米的地方与乙车相遇,已知相遇时甲车行了140千米,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4、一根钢管长3米,重4千克,这样的钢管每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管长多少米?

  5、甲6分钟做13个零件,乙8分钟做17个零件,丙12分钟做25个零件,比一比,他们谁做得最快?

  6、如果用两根长62.8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大多少平方厘米?

  7、将一个直径是12厘米的圆分成64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满瓶油连瓶重650克,用去一半后连瓶重400克,瓶重多少千克?油重多少克?

  9、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宽0.5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一捆电线长178米,装了8盏电灯,还剩下4米,平均每盏灯用电线多少米?(只列方程)

  (三) 拓展练习:

  1、某汽车站有甲、乙、丙开往三地的汽车通过,甲车每隔15分钟开过此站,乙车每隔10分钟开过此站,丙车每隔12分钟开过此站。现三辆汽车在同一时刻从此站开过后,再过多少时间又同时从此站开过?

  2、(1)工人们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公路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修完。公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2)有一桶油,每次抽出桶里油的一半,连续这样抽了5次后,桶里还有油10千克,求这个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3、周燕有一盒巧克力糖,7粒一数还余4粒,5粒一数还余2粒,3粒一数正好,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4、甲、乙两人原来一共有46元。甲买一本故事书用去12元,乙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8元,这时两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5、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移动?

  6、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如果分母加上4,这个分数约分后是2/3,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算式题。

  2.浸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

  1.自制两套三层复式投影片。

  2.投影图片3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出示投影一)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125,143)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讲授新课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

  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

  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

  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1)推导法则。

  我们了解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你想知道怎样计算吗?

  ①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边加上虚线框。)

  (2)根据上面方法试算下面各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用投影反馈。)

  ②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

  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

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关数的整除概念,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提高判断能力,能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概念之间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的整除概念。数的整除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部分知识。(板书:数的整除复习概念)通过这节课复习,我们要准确掌握概念,并理解概念,弄清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复习过程

  1.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请大家看投影片上的三道算式:

  ①106=1.6 ②382=19 ③156=2.5

  (1)第①和②、③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②和③相比较又有什么不同?(板书:整除)并追问:什么叫整除?

  (3)观察整除式382=19,谁能被谁整除?为什么?

  (4)在38能被2整除的前提下,38是2的什么? 2又是38的什么?(板书;倍数、约数)

  (5)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

  (6)倍数、约数能单独存在吗?它依存于哪个概念?

  (7)从382=19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38是2的倍数,还能看出38是谁的倍数?那么38可以叫做2和19的什么?(板书:公倍数)

  (8)2和19只有38这一个公倍数吗?有多少个?为什么?

  (9)既然2和19的公倍数是无限多个,那么有最大的公倍数吗?有最小的吗?是多少?

  (板书:最小公倍数)

  (10)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11)依据382=19这个等式,谁能用整除、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来说明等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2.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1)我们已经知道38是2的倍数,2是38的约数,除2以外,38还有哪些约数?(板书;1,2,19,38)

  (2)2的约数有哪些?19的约数有哪些?

  (3)观察38,2,19这三个数的约数,你能指出它们的公约数吗?(板书:公约数)

  (4)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为什么?

  (5)38和2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38和2的什么?(板书:最大公约数)

  (6)38和2的最大公约数是几?38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7)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8)2和19有公约数吗?是几?有最大公约数吗?是几?

  (9)2和19的最大公约数是1,2和19是什么关系?

  (10)什么叫互质数?(板书:互质数)

  (11)请你举出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3.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1)观察38,2,19的约数的个数,并以此为标准,给这三个数分类,可以分几类?

  (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板书:质数、合数)

  (3)如果把382=19改写成38=219,2和19叫38的什么?为什么?(板书:质因数)

  (4)说2和19是质因数对吗?为什么?

  (5)质因数能单独存在吗?它必须依存于什么概念?还有什么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6)把38这个合数写成2和19,这两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板书:分解质因数)

  4.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在计算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我们可以根据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我们都学过哪些数的整除特征?(板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38,2,19中哪个数能被2整除。为什么?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

  (3)能被2整除的数叫什么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板书:奇数、偶数)

  (4)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依据是什么?

  (5)能被5,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6)改38中的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改?

  (7)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你能分别举几个数吗?

  (三)复习概念间的关系

  (1)在刚才复习的这些概念中,有哪些概念不能单独存在,请你列举出来。(板书:倍数、约数、质因数)

  (2)倍数、约数、质因数分别依存于什么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板书:依存关系)

  (3)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4)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板书:包含关系)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382=19这个等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整理出了数的整除有关概念的网络图,还通过分析了解了概念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填空。

  ①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最小的一个数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一个数是( )。

  ②所有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③能被3和5同时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④小于10的所有质数的和是( )。

  ⑤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自然数,但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这个四位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 )

  ②最小的质数是自然数中全部偶数的最大公约数。 ( )

  ③任意两个自然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 )

  (3)思考题。

  有14,30,33,35,39,75,143,169八个数。①把这八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②把这八个数分成两组,每组四个数,且使它们的乘积相等。应该怎样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教学。

  1.通过一题多问,从具体到抽象,把本单元的主要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即:

  复习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复习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复习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复习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部分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学生对这块知识一目了然。

  2.进一步分析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明确概念间的不同关系。从而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约数和倍数与整除的依存关系等。

  3.应用概念综合练习。

  练习充分,有层次,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 自主活动,认识比

  1. 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 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看一幅图(出示图:一堆梨,下面标有2千克,共3元;一堆苹果,下面标有3千克,共6元)。

  提问:根据图中的信息,你知道梨的单价是多少元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总价÷数量。

  讲解:像这样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梨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 ∶ 2,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提问:你能用比来表示苹果的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这里的6 ∶ 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总价除以数量)

  3. 理解比的意义。

  谈话: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吗?

  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4. 自学课本。

  提问:关于比,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53页,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反馈:通过自学,你又了解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比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叫什么?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的比值?

  (3)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4)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

  小结:(略)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比所表示的意思。

  2.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改写后,再读一读,并分别指出每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3.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

  出示: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 173厘米。写出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

  学生练习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为什么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不能写成1 ∶ 173。

  4.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 ∶ 20,第二杯是1 ∶ 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 ∶ 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四、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 课外延伸

  出示课始的三幅画,谈话: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出示的三幅画吗?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这里面还藏着许多奥秘呢,同学们想了解吗?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黄金比。

  谈话: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黄金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的比,等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再去研究。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

  小黑板、课前请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测试百米跑步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整理和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师傅每小时加工的零件比徒弟的3倍少18个。

  (2)一堆黄沙运走了30车后还剩下16吨。

  (3)一条围巾的价钱比一副手套价钱的2倍多25元。

  2、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学校舞蹈队有x人,歌咏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歌咏队有( )人;舞蹈队和歌咏队一共有( )人,歌咏队比舞蹈队多( )人。

  (2)踢毽的和跳绳的每组都是x人,踢毽的有5组,跳绳的有8组。踢毽的有( )人,跳绳的有( )人;踢毽的比跳绳的少( )人,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 )人。

  三、练习与应用

  1、求x的值

  (1)三角形面积275cm。 (2)长方形周长9m。

  第(1)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列方程的依据以及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第(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交流时师随机板书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清列方程的依据。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x+1.5×2=9 (x+1.5)×2=9 x+1.5=9÷2

  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注意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指名3位学生分别板演。再集体交流。

  2、第6题、第7题、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3、第8题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大约是一名优秀短跑运动员百米赛跑速度的3倍,大约比这名运动员每秒多跑20米。这名运动员每秒大约跑多少米?这只猎豹呢?

  先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在体育课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是每秒多少米?

  再让学生解答问题,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想。

  四、思考题

  盒子里装有同样数量的红球和白球。每次取出6个红球和4个白球,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一共取了几次?盒子里原来有红球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可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取了若干次以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明“取出的红球比白球多10个”。

  再让学生列方程解答。交流时说说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的。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9/103/10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9/103/10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9/1010/3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9/103/10

  =9/1010/3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看看3/5里有几个1/5,有几个3/10,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1/乙(乙0)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练习十一第9、13、14题。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练一练和试一试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日答)

  4:3=2:1.5X:4=1:2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数,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例3,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10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6题(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统计天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学生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

  一、提问:

  问:我们在学习可能性的知识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们能举例说说吗?

  我们还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二、完成第25题

  读题,理解题意。

  可演示主持人两次抽奖的过程,使学生明白:

  第(1)题 用4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表示4种不同颜色的座位票,演示从中抽出一种颜色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每个同学获得开心奖的可能性。

  第(2)题 用10张红色彩纸表示10张红色座位票,按1~10编号后,演示从中抽出一个编号的座位票,启发学生思考拿红色票的同学获得幸运奖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题

  出示题目,读题

  问:要使落下后红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1/3,必须有几个面涂上红色?有几种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数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 ,必须有几个面写上2字?有几种写法?

  在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写数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题必须有2个面涂成红色,第(2)题必须有5个面写2。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46页的例4、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 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

  (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后记: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最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