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18-06-07 04:40: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旅游概论》教案 篇一

旅游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含了旅游的历史、发展、类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旅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旅游对文化传播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旅游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旅游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3. 了解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4. 了解旅游对文化传播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5. 培养学生的旅游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1. 旅游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旅游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3. 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4. 旅游对文化传播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5. 旅游管理和规划。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2.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3. 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

4. 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教学。

评估方式

1. 课堂参与和作业表现;

2. 期中考试和期末论文;

3. 考察报告和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旅游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培养出对旅游产业的兴趣和热情,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旅游概论》教案 篇二

旅游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旅游管理和规划的基本原理,培养旅游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旅游的魅力和影响。同时,还可以邀请业界专家和学者来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旅游发展动态和趋势。

在评估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让他们展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旅游概论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产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奠定基础。

《旅游概论》教案 篇三

《旅游概论》教案(上)

赣州技师学院课时计划(教案) 课程名称: 《旅游概论》 任课教师:曾卫平 教案序号:1 班级 09中旅游班 授课时间 第 周 9 月7日 至 月 日 课题名称 旅游的产生 第 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共 2 课时 第 1-2 课时 目的 要求 使同学们对旅游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 重点 旅游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旅游的特点 教学 难点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教具 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练习 课型 理论课 附件 教学反馈 审 核 签 字 教 研 室 意 见 教 务 处 审 核 分 管 领 导 审 核 签章: 签章: 月 日 签章: 月 日 书写日期: 2009 年 8 月 31 日 本次教案 共 4 页 首页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 二、旅游的萌芽——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 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物。(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P20)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游的动机。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有闲阶级形成,旅游产生。事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在古代西方,古罗马帝国(前30年至前476年)的旅游最具有代表性。原因:(1)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商旅辐,驿站棋布,“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引力。 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 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 (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旅游活动典型事例: 3、常见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 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 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 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 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鉴真等。 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 小结: 作业: 1、旅游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2、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状况分析? 课后反馈: 赣州技师学院课时计划(教案) 课程名称: 《旅游概论》 任课教师:曾卫平 教案序号:2 班级 09中旅游班 授课时间 第 周 9 月9日 至 月 日 课题名称 旅游的概念 第 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共 2 课时 第 3-4 课时 目的 要求 使同学们对旅游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 重点 旅游的概念和定义 教学 难点 旅游的定义分讲 教具 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练习 课型 理论课 附件 教学反馈

审 核 签 字 教 研 室 意 见 教 务 处 审 核 分 管 领 导 审 核 签章: 签章: 月 日 签章: 月 日 书写日期: 2009 年 9月 1 日 本次教案 共 3 页 首页 一、课前回顾:略 二、新课传授: 第二节 旅游的概念 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 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辨别词义: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一、旅游的定义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职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1、“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亨泽克尔和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2、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2版) 按照这样的定义,今天数量众多商务、公务、会议及事务性外出访问旅游都没有包括在内,而现代旅游实践和旅游统计中却是包含了上述活动的。 4、袁国宏、张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