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一
主题:水的循环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地面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水的循环过程。
2. 理解水的循环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地下径流的概念及其在水的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水蒸发和凝结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实验用水、平底锅、玻璃杯、冰块、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授课:讲解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地面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循环原理。
3. 实验:进行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4. 拓展:让学生思考水的循环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如何保护水资源。
5. 总结:梳理水的循环过程,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水的循环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水的循环过程图的绘制。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的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二
主题: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2. 掌握植物的种植方法和养护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掌握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掌握合适的种植和养护方法。
四、教学准备
种子、花盆、泥土、水壶、日光灯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授课: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体会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4. 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合理给植物浇水、施肥、修剪,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5. 总结:梳理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与学生一起总结植物种植和养护的技巧。
六、作业布置
1. 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因素的变化。
2. 思考如何在家中种植一盆植物并进行养护。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熟悉了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技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三
探索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能够描述水的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教学难点:
描述水的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的水、容器、灯泡和冰块。
2. 实验器材:饮水机、水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杯水,并问学生:你们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又会去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的循环过程。
二、实验活动
1. 实验一:水的蒸发
让学生将一杯水放置在灯泡下,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 实验二:水的降雨
让学生将一杯水放置在冰块上,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模拟水的降雨过程。
三、讨论与总结
1.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水的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雨和地面径流等。
2. 老师总结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描述水的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家里观察水的循环过程,比如水壶的蒸汽、窗户上的水滴等,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五、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
2. 画出水的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
:
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