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3(推荐3篇)

时间:2014-05-01 07:37: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咬文嚼字教案3 篇一

标题:如何正确理解“言必有中”这个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成语都涵盖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其中,“言必有中”这个成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个成语的使用,但是很多人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成语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明白“言必有中”中的“中”字并不是指中间的意思,而是指正确、准确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应该说到点子上,不偏不倚,不含糊不模糊。这就是“言必有中”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其次,要正确理解“言必有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其中的“必”字。这里的“必”并不是强调一定要有的意思,而是强调有了“中”才算是完整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言论或文章如果没有“中”,就好像缺了一截,显得不完整不精准。

最后,我们还需要明白“言必有中”这个成语的应用场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言辞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不要含糊其辞,也不要说话过于绝对。在写作中,也要注重逻辑严谨,观点明确,不要东拉西扯,言之无物。

总的来说,正确理解“言必有中”这个成语,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交流和写作中都能够做到“言必有中”,让自己的言辞更加精准、有力。

咬文嚼字教案3 篇二

标题:如何运用“文不加点”提高写作水平

“文不加点”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思是文章不需要点缀,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就足够精彩。这个成语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写作理念,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运用“文不加点”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做到“文不加点”,就需要注重文字本身的表达力和含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不要为了华丽的辞藻而堆砌词藻。文字本身应该清晰、简洁、有力,让读者一目了然,不费吹灰之力。

其次,要做到“文不加点”,就需要注重行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个好的文章应该是有条不紊、层次清晰的,每一个段落都应该紧扣主题,一个观点引出另一个观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内在逻辑,不至于觉得困惑或失去兴趣。

最后,要做到“文不加点”,还需要注重文字的真实性和情感力量。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写议论文,都应该真实、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同时,情感的投入也是很重要的,文字中应该包含真情实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热情。

总的来说,要做到“文不加点”,就需要注重文字本身的精彩、行文的逻辑、文字的真实性和情感力量。希望大家在写作过程中都能够遵循这个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咬文嚼字教案3 篇三

咬文嚼字教案3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媒体设计

投影器一台,透明塑料纸若干张,准备让不同学生写出课文中心论点,一同投影,以供讨论。如无此设备,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若干人板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木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

马南屯阝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屯阝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附: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

咬文嚼字教案3(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