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角形的线段》教学设计(优选3篇)

时间:2014-07-01 08:39: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与三角形的线段》教学设计 篇一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几何形状,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来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而三角形的线段则是构成三角形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线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不同长度的线段,并让学生观察和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引导他们发现线段的性质:线段有长度,但没有宽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线段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房间的平面图,让他们计算房间内各个线段的长度,从而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线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计算机软件或者在线资源,让学生通过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来探究三角形的线段。通过模拟工具,学生可以自行绘制各种线段,观察线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线段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线段。通过直观的观察、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交互式学习,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三角形的线段》教学设计 篇二

三角形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们需要通过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而三角形的线段作为构成三角形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创新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线段。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于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三角形的线段。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迷宫游戏,让学生在迷宫中寻找并测量各个线段的长度,通过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计算能力。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三角形的线段。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房间的平面图,并计算各个线段的长度,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线段。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三角形的线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制作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并测量各个线段的长度,从而加深对线段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线段。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创新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线段。通过游戏化学习、实际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三角形的线段》教学设计 篇三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申,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三角形按边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分类讨论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5.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情境引入:如图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选择?

  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到两条路线:

  (1)B直接到C即BC;

  (2)先由B到A再到C即BA+AC.

  显然,路线(1)中的BC要短一些,即:BC<BA+AC.(为什么?一定要学生给出依据:两点间线段最短)

  最后,师生共同得到:

  BC<AB+AC AC<AB+BC AB<AB+AC

  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公理,推理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加深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6. 应用巩固

  例 用一条长为18c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1)设底边长为xc,则腰长为2xc.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c,7.2c,7.2c.

  (2)因为长为4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4c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c,

  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4c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c,

  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10,不符合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c的等腰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中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还能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一举多得.

  补充说明: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要灵活应变,最简洁的方法只需判断两小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即可组成三角形.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活学活用.

  7.总结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相关元素的概念(边、顶点、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共同总结,互相取长补短,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8.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页第1,2题.

《与三角形的线段》教学设计(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