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精彩3篇)

时间:2019-01-05 09:4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探讨历史人物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 了解杨修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及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

1. 杨修生平及其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地位;

2. 杨修之死的背景及原因;

3. 杨修之死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介绍杨修的形象和地位,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老师讲解杨修生平及其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

3. 分析:与学生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分析背后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4. 辩论:分组讨论杨修之死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5. 总结:总结课堂讨论的结论,强调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时代背景对其命运的影响。

教学评估:

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讨论质量:评估学生的讨论内容和思维深度;

3.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杨修及其时代;

2.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探讨更多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命运。

通过这堂公开课,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杨修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培养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探寻杨修之死的历史真相

教学目标:

1. 了解杨修的政治地位及其在东汉末年的作用;

2. 探讨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

1. 杨修的生平及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地位;

2. 杨修之死的传统解释与现代研究;

3. 分析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及其背后的政治斗争。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杨修的形象和地位,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杨修的生平和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地位,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

3. 辩论:与学生一起探讨杨修之死的传统解释和现代研究,引导他们思考更多可能性;

4. 分析:分析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讨论背后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

5. 总结:总结课堂讨论的结果,强调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评估:

1. 讨论质量:评估学生的讨论内容和思维深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杨修及其时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探索更多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命运。

通过这堂公开课,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杨修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 篇三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

  1、 导语:

  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4、人物简介: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疱(páo)官 主簿 ( bù ) 鸡肋 ( lèi ) 谮(zèn)害

  晌午(shǎng ) 惇(dūn) 绰(chāo)刀 佯(yáng)怒

  恃才放旷(shì kuàng )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A、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要深入研究标题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吗?其次是抓关键字,标题的关键字是“死”,那杨修是怎么死的?

  惑乱军心明确这只是借口,被杀的导火线

  B、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犯旷,数犯曹操之忌

  C、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分别概括)在这些事件中,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用文中的话回答)

  改建花园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告发曹丕、教植斩吏、教植作答

  惑乱军心

  D、这几件事情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

  不能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是事是按顺序来写的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六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A.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杨修:恃才放旷、才思敏捷、伺察敏锐、卖弄才华、轻率大意、无视军纪、目中无人(恃才)(可举例说明)曹操妒贤嫉能、残忍歹毒、表里不一、虚伪多疑、刚愎自用、阴险狡诈(忌才)

  B、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三奸:惠善后)

  C、(过渡)这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局,曹操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通过事件叙述,两位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如此鲜明,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他们立起来的呢?

  明确:刻画人物用描写的方法,一般是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如写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心理等)但本文刻画人物,用的是典型事例,能展示出最关键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特点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所做之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D、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向唯才是举,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文本中的曹操是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不能与历史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看历史人物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能片面去理解

  五、拓展延伸

  思考:

  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说法,你同意那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妒嫉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 所以杀了他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 曹操,所以被杀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七、板书设计

  (恃才) (忌才)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鸡肋事件

  恃才放旷 改建花园门事件 心忌之 妒贤嫉能

  才思敏捷 分食酥饼事件 心恶之 残忍歹毒

  卖弄才华 杀近侍事件际 愈恶之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告发曹丕事件 愈恶之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教植斩吏事件际 操大怒 刚愎自用

  无视军纪 教植作答事件 欲杀之 阴险狡诈

  目中无人 厚葬杨修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