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主题:加法口诀表教学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口诀表,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通过唱歌或者游戏等形式引入加法口诀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解:老师首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加法口诀表,然后逐个教授加法口诀表中的每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跟着一起朗读。
3. 练习:老师出示加法口诀表,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同时可以通过口算练习巩固加法口诀表的内容。
4. 游戏:老师设计一些有趣的加法口诀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加法口诀表的理解和记忆。
5. 巩固:老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口诀表。
6. 总结:课程结束前,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口诀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主题: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教学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引入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教学。
2. 讲解:老师首先讲解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然后逐步教授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包括进位借位等。
3. 练习: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可以逐步增加难度,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4. 拓展: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游戏: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加减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总结:课程结束前,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十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直尺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育方面:
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及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材分析
:
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认识的基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及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及联系。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利用课件,视频等,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由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的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3、抓住重点、精讲点拨;
4、对比拓展;
5、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6、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预习案
1、探索活动
阅读课本55—56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收获与困惑
A、通过预习自学,你学会了什么?
B、你的困惑是什么?
(二)教学案
1.导入设疑、自主学习:
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一双灵巧的小手完成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上展示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斜拉索大桥。最后展示的是世界第一的苏通大桥。
这些雄伟的大桥凝聚了无数设计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明的爸爸就是这样一名桥梁设计师。瞧,小明正在和爸爸学画设计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画出这幅设计图。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设计得真棒,师生合作再画一幅,在学生的叙述中先画2条横线,再画2条竖线,最后从竖线顶端向下画一些斜线。
(三)抓住重点、精讲点拨
1、认识线段。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明白了,这幅设计图就是画出许多条不同的线来设计的。这些线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线段。(板书:线段)
请你在纸上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找学生说说画法,然后在学生的叙述中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一条线段。
师:画线段是从一点开始画,画到另一点结束。也就是说线段有两个头,这两个头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引导学生观察所画的线段,说出线段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两个端点;第三:可以度量长度。(板书)
接下来让学生举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射线。
师:我们继续来画线。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是要画直,二是老师没有说停的时候绝对不能停下来。
让学生在刚才画的3厘米长的线段上左端不动,向右端延长,一直不停的画下去,看看出现什么问题?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一直画下去的情景,然后观看课件的演示。师:谁来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引导学生说出射线的特征:第一:直的;第二:一个端点;第三:无限长。(板书)
师:在数学上我们称这样的线为:射线。(板书)
在纸上怎么画射线呢?在学生的回答中明确射线的画法:先画一个点,然后向一边画线。只要另一端没有端点,就表明另一端在无限延长。
举例在身边哪些现象可以看成是射线。
3、认识直线。
师:刚才我们把线段向一端延长得到一条射线,要是我们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会是什么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
观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第一:直的;第二:没有端点;第三:无限长。(板书)
师:在数学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
师:你能在纸上完整的画出一条直线吗?怎么画就能表示出这是一条直线?明确直线的画法。
4、出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板书课题)
(四)对比拓展
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说明线段、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展示课件)
(五)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判断直线、射线和线段。
2.由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3.直线上有A、B、C三点,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条线段?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师:今天我们通过学画设计图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同学们真正设计建造的桥梁,建筑。老师期待这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六、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我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年
月
日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
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学 法:
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前小研究、多媒体、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 9 + 5 = 14 5 + 9 = 14 9+5=14
9+6=15
1 4 5 4 9+7=16
9+8=17
10 10 9+9=18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