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优秀3篇)

时间:2016-02-02 05:49: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篇一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其背景;

2.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分析《醉翁亭记》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醉翁亭记》的内容;

2.学生能够分析《醉翁亭记》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和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分析《醉翁亭记》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4.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

5.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四、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的表现;

2.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检查学生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1.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之处;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4.持续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篇二

文学作品《醉翁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计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一、导入

1.通过介绍作者袁枚和他的代表作品引起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

2.播放一段与大自然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分析

1.讲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2.分析《醉翁亭记》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三、讨论

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和观点;

3.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四、实践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或创作小品等方式表达对《醉翁亭记》的理解;

2.组织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去实地感受大自然,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五、评估与反思

1.通过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教学效果;

2.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3.关注学生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篇三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

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