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教案 篇一
岳阳楼记 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篇,也是被广泛传颂的一篇散文,它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岳阳楼记常常被作为课文进行教学,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
2.理解岳阳楼记描绘的景色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
1.岳阳楼记的背景介绍。
2.岳阳楼记的文学特点。
3.岳阳楼记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4.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
2.理解:带领学生阅读岳阳楼记,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写作: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岳阳楼记的写作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5.总结: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回顾,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文学修养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岳阳楼记 教案 篇二
岳阳楼记 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岳阳楼记常常被作为课文进行教学,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内容:
1.岳阳楼记的背景介绍。
2.岳阳楼记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3.岳阳楼记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4.岳阳楼记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1.了解岳阳楼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
2.理解岳阳楼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岳阳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
2.阅读:带领学生阅读岳阳楼记,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写作: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岳阳楼记的写作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5.总结: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回顾,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岳阳楼记,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文学修养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岳阳楼记 教案 篇三
岳阳楼记 教案
岳阳楼记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2010-8-29 教者: 课时数:2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难解字词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 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学习本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中文章中所表达的那种旷达的胸襟、高远的志趣和高尚的品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布置:学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解题。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三、朗读、感受。 1.读准字音: 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阴风怒号( )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六、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七、研读课文。 1.滕子京既然被“谪守巴陵郡”却还能做到“政通人和”,他哪些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联系学习与生活) 2.写岳阳楼远眺之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 作者先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再从时间上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之景。 3.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均流连于此地。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自然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感,一个“异”字,为下文打下伏笔。 4.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5.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 后盼,文理绵密。 八、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九、学生自我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十、作业 1.对照注解阅读课文的其余段落,口译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词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第3—5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字词。 2.检查第一、二段重点字词及翻译。 二、研读第3-5段。 1.学生自学3-5小节,讨论交流。 2.根据提示,巩固3-5小节字词。 排空: 隐耀: 去国: 长烟: 把酒: 不以物喜: 物喜: 庙堂: 3.根据提示,讨论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3-5小节的理解。 (1)3、4小节写景有何不同?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与上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相照应。 (2)两种不同的'景象使得前来“览物”的“迁客骚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3)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第5小节中作者认为应当有什么样的悲喜观? 三、悟读课文,总结全文。 1.应当如何看待作者的见解? 2.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教师发问: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五、拓展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八九,命运总是盲目而任性,它给人一只盛满陶醉的杯子,然后迅速地将它打碎。同是天涯沦落人,让我们透过这些诗句来比较范仲淹和他们的异同。 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楼落成后)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藤子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思考:你觉得这些人是不是范仲淹眼中的古仁人?古仁人的情怀是怎样的? 明确: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认为哪些人才是古仁人? 六、布置作业。 (一)翻译下列句子,指出画线部分的句式特点:(括号内为答案,译句略) 1.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借助“之”使定语后置)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判断句的一种格式)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省略句,省主语“古仁人”) (二)翻译从“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 附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物——————————情——————--—异 (朝) 霪雨霏霏……(去国怀乡) (秋雨) (悲) (暮) 薄暮冥冥……(忧谗畏讥) ( 以物喜以己悲 ) (朝)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春明) (喜) (暮) 长烟一空……(宠辱偕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忧)(不以物喜)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乐)(不以己悲)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