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18-03-03 06:12: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周长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黑板、书籍、尺子、纸张等。

2. 教学素材:与周长相关的图片、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周长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猜测这些东西可能与周长有关。

2. 呈现: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给出周长的定义,并解释周长的意义和应用场景。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拓展: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计算周长的公式和方法。

4. 练习: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计算出其周长。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周长问题。

5. 实践:让学生找到教室或学校周围的一些图形,如操场、教室等,测量其边长,计算出周长,并与同学交流结果,进行讨论。

6. 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巩固所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周长问题。但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合作和讨论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黑板、书籍、尺子、纸张等。

2. 教学素材:与周长相关的问题、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联想到周长的概念。

2. 呈现:通过展示一些与周长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并测量一些图形的边长,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并通过讨论和展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

4. 拓展: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给出周长的定义,并解释周长的意义和应用场景。通过讲解和示范,教授计算周长的公式和方法。

5. 练习: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计算出其周长。逐渐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周长问题。

6. 实践:让学生找到教室或学校周围的一些图形,如操场、教室等,测量其边长,计算出周长,并与同学交流结果,进行讨论。

7. 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巩固所学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布置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周长问题。但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合作和讨论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了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

  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课例片断】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反思】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周长的认识。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

  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形,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

  2、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观察图1同学们要认真的看小胖是怎么运动的)

  3、跑对了吗?

  4、图2第二天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5、图3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学生结合老师的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6、指出:围着操场跑一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书:一周。)

  结合图2来说一说怎样就够一圈?(不是封闭图形)强调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这个操场的一周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米、弯道110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7、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圈就是一周。

  二、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自主探究。

  现在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物体,呈现实物叶子、三角板、数学书、钟,想一想他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

  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纸,用水彩笔把一周画出来。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只留下一周的边线回事什么图形?

  操作演示,出示个图形的变相(保持原图形状)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

  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树叶表面:三角尺:数学书封面:钟面: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的周长。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找一找我们周围那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