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一
标题:探索数的倍数与约数
敬爱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有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说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索数的倍数与约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数的倍数与约数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将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给学生出示一组数字,例如:4、8、12、16、20,然后我会提问: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可以根据数字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是4的倍数,这样我们就引出了数的倍数的概念。
接下来,我将给学生介绍数的倍数的定义和性质。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可以用一个数轴来表示1到10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我还会给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数的倍数,以加深他们对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将引入约数的概念。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个数字,例如:24,然后我会提问:24有哪些因数?学生可以通过列举数字来找到24的约数,这样我们就引出了约数的概念。
接着,我将给学生介绍约数的定义和性质。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可以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我还会给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数的约数,以加深他们对约数的理解。
最后,我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来巩固学生对数的倍数与约数的理解。例如,我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购物题,让他们计算某个商品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掌握数的倍数与约数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们也将培养出一种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谢谢大家!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二
标题:认识和运用小数
敬爱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有关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说课。
本节课的主题是“认识和运用小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小数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将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水果,然后我会问学生:你们能用数字表示这些水果的一部分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一些事物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接下来,我将给学生介绍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可以用一个十分之一的正方形来表示0.1,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我还会给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小数,以加深他们对小数的理解。
然后,我将引入小数的比较和排序。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小数,然后让他们比较大小并进行排序。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将能够掌握小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接着,我将给学生介绍小数的四则运算。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可以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小数的加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我还会给学生出示一些计算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加深他们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最后,我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来巩固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我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购物题,让他们计算某个商品的折扣和实际支付金额,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掌握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们也将培养出一种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谢谢大家!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73—74页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4、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从而自己得出分数的意义。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挖空心思地为学生考虑,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让学生操作?什么材料既让学生容易操作又能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决定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三角形纸片以及一些火柴棒,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利用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展开别开生面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三角形纸片和火柴棒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习题可以指名回答。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5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
(2)两块半月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教师出示两块半月饼,将它们平均分成5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已知两个因数:和5,求出它们的积为;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已知积是和一个因数是5,求出另一个因数是,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和一个因数是,求出另一个因数是5,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题、做题,做完后要问学生是怎样应用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来填写除法算式的得数的?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米是几个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表示把米平均分成2段。米是6个米,实际上是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米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米的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
(第二种方法是可行的。第一种方法不可行,因为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教师: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但不是总能得到整数的商,所以通常把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教师:在分数除法中,是不是所有整数都可以作除数?边想边阅读教科书第31页
上关于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教师:为什么结语中除以整数要把0除外?这个法则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除法法则有什么关系?(在除法运算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相同;在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运算中要转化成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4.做教科书第31页中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产生错误的情况。集体订正
时,让学生把错误的做法说一说。一般有:
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1)把除号改为乘号后,没有把除数相应地改成它的倒数。
(2)把除数改成它的倒数后,没有把除号改成乘号。
教师再补充下列练习:
在○内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醒要按照法则来做题,能够口算的,要用口算。巡视时,要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第1行每小题跟第2行相应的题目
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确每栏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而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得数是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
3.做练习八第3题的第1栏两道小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再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八的第5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做题。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数量关系和算法。使学生明确8个鸡蛋重千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千克,就是把千克平均分成8份,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些内容是这一单元的基础。复习时,要结合例题把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边想边读,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众数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他们对众数的应用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设计的舞蹈队选队员、生活中衣服的均码问题等。教材编写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与所学统计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2、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三个基础:1、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反映数据特征。2、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方法。3、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学生对众数的产生并不陌生,有些生活体验,如舞蹈队选队员、均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材的重点数学思想是让学生感知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在整个统计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即集中性的特点)。
第二环节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其中第一、二组是只有一个众数的,第三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四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首先是说一说三个统计量的不同作用,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题,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统计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感。
第四环节: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1、通过出示班级成绩情况,让学生可以怎样表示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水平。
2、介绍均码,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册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
16÷3=80÷20=6÷5=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
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1.5÷5=0.3;16÷3=5……180÷20=4
24÷4=6;3.6÷0.9=4;23÷7=3……26÷5=1.2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③观察第一组,说说第一组的特点,得出:a、没有余数;b、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例如:15÷5=3我们就说“15能被5整除”。那么:24÷4=6;80÷20=4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说。
[让学生模仿举例,并练习叙述这种关系,为抽象概括整除的意义做好铺垫。]
B、深入学习整除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a表示这样的
被除数,字母b表示这样的除数,那么想一想,整数a除以整数b,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看书P28的内容,再齐读整除的意义。
[借助字母a、b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义,使学生的概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对照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学性。]
C、练习(幻灯出示)
下面哪些除法算式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为什么?
32÷8=4;10÷30=0335÷0.7=50;51÷17=3
20÷9=2……2;4.8÷1.2=4;4.2÷6=0.7;60÷5=12
学生回答后,提问: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通过练习,使概念在思维中具体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②下面的每一组的第一个数能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
28和7100和2013和1015和1
[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进行分析、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整除的概念逐步达到“掌握”的层次。上面教学过程的展现,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概念,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思维能力。]
3、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叫整除,那么什么叫约数和倍数呢?
①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学生试说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②辨析:能不能说15是倍数,5是约数,为什么?得出: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讲。
③指出: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所说的约数和倍数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数。
④看书P29质疑
[学生掌握了整除的概念,对于约数和倍数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这里也不多费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约数和倍数,讨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不着痕迹地完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30第3、4题。
2、下面的说法,对吗?
3、说说下面的数中()是()的约数,()是()的倍数。
1348121516
[加深练习的难度,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4、游戏,学号符合要求的的起立。
[临近下课,学生易于疲劳,注意力也易涣散,安排此游戏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P16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六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66页——分数与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对于分数,学生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分数,通过直观和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节课内容之前,又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初步沟通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例2明确指出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例题后通过适当的练习,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关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分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数学概念,它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认识分数的;本节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对分数的进一步的理解——分数可以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突出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并从中体会到用分数表示除法商的优越性。
能在几组例证的探索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掌握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难点是理解两个数相除商用分数表示。
三、教法、学法
在这一节课中,我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点,借助实验操作、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经历(b≠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构建除法和分数之间关系的模型,学会用分数这个新的数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抛砖引玉。
1、把6颗糖,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
2、把3颗★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颗。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块。
【设计意图:虽然只是简单的3道题目,但却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识,抛砖引玉,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笔。】
承上启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个问题: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每人可得这块月饼的,借助月饼图可知,1块月饼的也就是块月饼。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用分数表示结果;其次借助数形结合,巧妙地把除法计算与分数初步联系起来。]
2、把题目改为: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4名、5名、6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追问:如果平均分给7名、8名、9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如果是b名同学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数是1,不管除数是几,都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1÷几的商。初步建立的数学模型,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深入探究,理解含义
出示例2: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通过“估算——猜想——验证——汇报反馈———小结”这几个环节,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两个预案,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
预案1: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块;再用同样的办法平均分另外2块同样大小的月饼。这样每人分得3个块,就是块。
预案2:把3块月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块饼的。1份有3个块,拼起来就是1块饼的,即块。
归纳类比,发现规律
1、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7块月饼,平均分给10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把x块月饼,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列出算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检测反馈,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书本课后做一做第2题,并添加这一道题目
通过=()÷(),说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互逆关系;通过
提问,“()可以是任何数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因为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
3.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决问题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钟,平均每分钟跑几分之几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铺设一块15平方米的主席台,需要41块砖,平均每块砖占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题:0.7÷2的商也能用分数表示吗?
五、教学预评及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抛——承——探——引”这几个环节,使学生经历了(b≠0)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较好地构建了除法与分数关系这一新的数学模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而且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本课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