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学习了《论语》,读完之后,我被其中的智慧和思想深深打动。本文将从个人修养、教育观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论语》的读后感。
首先,《论语》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君子不器”,即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比任何外在的器物更为重要。在《论语》中,孔子不断强调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中的关键。通过修身,一个人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炼,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常常被物质和功利之事所迷惑,而《论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其次,我对教育观的认识也得到了拓展。《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是“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这表明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他认为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而诗词和礼仪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要把《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实际教育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品德。
最后,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得到了提升。《论语》中的许多故事和对话都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强调要“以礼相待”,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而《论语》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人际关系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修炼的,只有通过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读完《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它不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书籍。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人的修养、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相信,《论语》的智慧将会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前行。
论语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我在大学期间有幸学习了《论语》,读完之后,我被其中的智慧和思想深深打动。本文将从孔子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和政治智慧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论语》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在《论语》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个温和而坚定的人物,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人以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他不仅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品德,还关心他人的成长和发展。他对待学生和弟子时,总是耐心倾听,给予指导和鼓励。他的人格魅力使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和拥护,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是其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高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其次,我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这使我明白到,教育不应该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发展潜力,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最后,我对孔子的政治智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和执政的思考和建议。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和仁爱来统治,而不是通过武力和权力来压制人民。他还强调了君主应该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使我明白到,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关心人民的利益,倾听他们的声音,并通过善良和智慧来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论语》,我受到了孔子的政治智慧的启发,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总之,读完《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它不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智慧之书。通过学习《论语》,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和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相信,《论语》的智慧将继续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论语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三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
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1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