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通用6篇】

时间:2016-06-05 04:29: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和意境。

2.学习唱唱《送别》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3.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唱唱《送别》这首古诗,掌握曲调和节奏。

3.理解离别之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离别之情。

2.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唱唱《送别》,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离愁别绪。

3.分组演唱:让学生分组,自行排练并演唱《送别》,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音乐,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引导他们理解并接受离别的现实。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

1.作曲创作:鼓励学生尝试为《送别》这首古诗谱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意表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表演形式,展现《送别》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通过学习《送别》,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更能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离别之情,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珍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相处时光。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学会用心去感受和体验。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学习唱唱《送别》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通过学习《送别》,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离别之情和珍惜眼前人。

教学重点: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学习唱唱《送别》这首古诗,掌握曲调和节奏。

3.理解离别之情,体会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诗人李白的介绍和《送别》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离别之情。

2.学习唱唱:带领学生学习唱唱《送别》,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离愁别绪。

3.音乐欣赏:播放不同版本的《送别》音乐,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表现形式,培养音乐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引导学生体验离别之情,思考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

5.创作表演: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表演形式,展现《送别》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教学延伸:

1.创意表演:让学生根据《送别》这首古诗创作表演形式,展示他们对离别之情和珍惜眼前人的理解。

2.诗歌赏析:通过学习《送别》这首古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送别》,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更能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离别之情,思考人生的意义,珍惜眼前人。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情感,学会用心去珍惜眼前人,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篇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3、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教学重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教学难点

  音域较宽,从1到低一个八度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2、生观看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朗读歌词

  1、师播放伴奏音乐,并朗读第一段的歌词(ppT歌词滚动出现)

  2、师带生一起朗诵第一段歌词。

  三、学唱第一段

  1、师范唱第一段歌词,生聆听。

  2、生尝试用声音表现卢沟桥的美景。

  四、解决第一段难点

  1、师逐句示范“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

  2、“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五、处理歌曲

  1、师再次范唱第一段,并在强调的地方加上手势。

  2、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3、师小结:卢沟桥的景色非常美,你们的歌声也非常美,老师真的很满意。

  六、学唱第二段

  1、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让生聆听并谈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感?

  2、请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

  3、比较两段的结束句:

  万古卢沟佑安澜(二段)——清唱——起伏较大

  卢沟晓月照大川(一段)——清唱——平缓

  4、讲解结束句

  5、出示乐谱,让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并整理歌曲结构:

  B—B(加一句)—结束句。

  七、处理歌曲

  1、师引导生用隐忍、压抑——愤怒——宣泄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

  2、师前两句动作提示生感情,后指示乐谱注意反复与结束句

  八、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生喜欢的动作表达。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背诵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人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离别,因而备酒践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别愁绪,因而,送别诗情感低沉,但李白的《送友人》却毫无缠绵悱恻的悲伤情调。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后人辑有《李太白全集》。

  (三)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并范读全诗,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中传达的感情。

  2、教师提示诗中的生字读音,点拨词义。

  3、学生齐读,教师评读。

  4、教师划分朗读节奏

  5、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

  (四)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教师明确:

  (1)点出送别地点和环境,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别。

  (2)“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3)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对“白”相间,色彩明丽。

  2、分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1)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寻味。“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2)浮云飘动像是游子不宁的心绪,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情深。

  (3)情景交融,“浮云”、“落日”作比喻表明心意,隐喻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

  4、你认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什么特色?

  教师明确:

  (1)化用典故,以景衬情。

  (2)挥手,离别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觉没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马尤如此,人何以堪!暗写了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的特色是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论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六)拓展延伸

  离别之情的比较:

  1、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送元二使安西》哀伤凄凉。

  2、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别董大》豪迈、激昂。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

  (1)以朗读穿插于全文学习中,有助于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顺序梳理诗歌,有助于学生理解。

  2、不足之处: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深刻体会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