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案【精彩6篇】

时间:2012-03-06 09:24: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咏华山》教案 篇一

华山,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中国道教的圣地之一。华山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山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登上华山,可以俯瞰险峻的山峰、险峻的悬崖和壮丽的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本教案将以《咏华山》为主题,通过诗歌赏析、历史文化介绍、实地考察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华山的壮丽景观和悠久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一、诗歌赏析

1. 《咏华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观和令人敬畏的气势。通过赏析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华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了解华山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历史文化介绍

1. 华山是中国道教的圣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介绍华山的历史渊源、道教文化和相关传说,学生可以了解华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地考察

1. 安排学生进行华山的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华山的壮丽景观和险峻气势。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观察山峰、悬崖、栈道等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华山的壮丽景观和悠久历史,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咏华山》教案 篇二

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也是中国道教的圣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华山一条路,绝壁千尺高"的说法,展现了其险峻的地势和壮丽的风景。

本教案以《咏华山》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华山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华山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一、地理特点介绍

1. 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点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华山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实地考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历史文化探究

1. 介绍华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道教传统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华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地考察活动

1. 安排学生进行华山的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华山的壮丽景观和险峻气势。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观察山峰、悬崖、栈道等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华山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激发对华山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咏华山》教案 篇三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

  b、指名读;

  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咏华山》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 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 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 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 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 学习第2、3自然段。

  3、 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 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 指名读。

  6、 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 吟诵诗句。

  8、 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 齐读第2、3自然段。

  10、 分角色朗读。

  11、 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 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

  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咏华山》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板)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4课《咏华山》

  教材解读: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已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明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山高水流》古筝磁带、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欣赏感悟;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配乐范读,进入情境;朗读交流,感悟课文;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字音关,第二字形关,第三写字关。咱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三关。

  1、字音关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自学生字。

  ⑶小组内过关,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一一认读过关。

  ⑷集体朗读、正音。

  2、字形关

  ⑴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⑵同桌交流学习方法。

  ⑶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写字关

  ⑴交流怎样才能写好这7个生字。

  ⑵老师友情帮助,在田字方格中范写、指导。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先通过“闯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闯关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咱们现在就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初步领略华山的雄伟。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小结:今天许多小朋友靠着自己的聪明与努力来到了华山。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四、朗读交流,感悟课文。

  1、师在《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中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我想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献给大家,我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美美地朗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评委,好吗?

  2、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3、学着教师的样儿也美美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4、把你读懂的告诉给同桌的小朋友。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感受。

  5、全班交流。边说边读、贴、找,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预设一:我读懂了华山真高哇!

  ⑴你真聪明,这么重要的.内容一下子就读懂了。

  ⑵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⑶华山到底有多高呢?猜猜。

  ⑷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他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最高,大约2000多米,相当于700多层的楼房高。

  ⑸谁来读好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华山很高很高。

  ⑹指名读,师生点评。

  预设二: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看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咱们跟随他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华山的风景吧!

  ⑴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⑵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⑶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教师先贴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贴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边贴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贴在哪里最适当。教师引导学生边贴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贴的位置。

  ⑷感情朗读这两句,读出华山的美与高。

  预设三:我读懂了是寇准写的这首诗。

  1、你从哪儿读懂的,读给大家听听。

  2、还有谁想读好这句话?有感情朗读。

  预设四:寇准写的这首诗,你们喜欢吗?

  1、出示古诗《咏华山》。

  2、指名朗读。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想发现它吗?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除了蓝天,……)你发现了什么?

  4、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6、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

  (设计意图:首先与学生拉近乎,这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简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感受到华山的高与美,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与才智。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他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贴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用发现秘密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思,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背诵表演,树立志向。

  1、寇准写的这首诗好吗?先生是怎样夸奖他的?练习背诵课文,准备表演。

  2、一生当先生,一生当小寇准,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3、评议演得怎么样?

  4、寇准写这首诗时多大呀?哟,比你们还小,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把平常所看到、想到的及时写下来,你也会成为出色的小作家的。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通过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激发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六、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我还带来了一件礼物送给大家。

  1、到抽屉里找一找。

  2、这是我喜欢的四首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挑一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读。

  3、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你们也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学到古诗,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

  自我评点: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诗意更是难上加难,“文包诗”这种新的课型解决了这一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引领学生理解文包诗的特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

  为突破这个重点,在设计中我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零距离的交流

  营造师生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中,我利用语言、动作、神态,与学生尽情交流,有时甚至跟他们故意拉近乎。努力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

  二、情境中的对话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与学生在情境中对话。首先利用图片把学生带入华山的美景中。接着让学生跟着寇准登上华山,感受华山的高与美。最后又让学生在优美的图画、动听的乐曲声中朗读课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三、激情下的乐学

  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我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欢乐的活动、精彩的表演,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位学生在激情下学习,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投入、专心。尤其是字词学习这个环节,让学生闯关、竞赛,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分组过关,由组长把关。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踏实,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咏华山》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教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