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时间:2016-06-01 04:10: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初中二年级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7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

  1. 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略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 大约

  愣住的样子 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板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古实词.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 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及文章写作背景

  (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根据读文请简要讲述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2.导入

  我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

  (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

  4. 练习

  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5.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知识总结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7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

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境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生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一、导入: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检查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河东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生词。

  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并积累词语。

  1、小组交流,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并积累以下的字、词、句:

  (1) 古今异义:

  去: 古义( ) 今义( )怡然: 古义( ) 今义( )

  小生: 古义( ) 今义( )

  (2) 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②为坻,为屿,( ) ③以其境过清(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以其境过清(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 翻译 :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当堂检测: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六:补充 :除课下注解为还要掌握以下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以为:作为 以其境:因为 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 皆若:都好象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去:离开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七、作业:1.读,背课文。2、翻译课文。

  教学及学习反思:

  高要市第二中学初二级语文科第 周星期 导学案

  主备人:梁伟成 审核人:覃 丹

  学习人姓名: 班级:

  课题:26. 《 小石潭记》第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和重点词句掌握情况。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 ___ —— __ —— ____ ——交代同游者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比一比谁找的又快又准确,并说出理由。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________ 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_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______ _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 _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

  2、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 ),后写“形”( ),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 ),后写“远望”( ),最后概写 ,引发 。

  3、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第一段,先声夺人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如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四、拓展延伸 欣赏——《钴鉧潭记》

  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城西五里。[2]钴鉧:烫斗。因潭形似烫斗,故名钴鉧潭。[3]浚:深。鱼梁:阻水的坝,中间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鱼的竹篓。[4]偃蹇(jiǎn简):曲折起伏的样子。[5]嵚(qīn钦)然:山石耸立的样子。[6]羆(pí皮):熊的一种,体形比熊大,俗称人熊。

  五、当堂练习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六、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七、作业:完成练习册同步习题.

  教学及学习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9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导入课文学习。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四、课文学习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3.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洌 :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实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翠蔓,翠绿的藤蔓。

  (二)思考并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将第一段重点词句整理积累在作业本上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手机扫码分享

Top